沟通
是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
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
沟通是我们一直在实践与探索的生存方式,
自我们出生后,
无时无刻都在与人沟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
信息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离不开沟通。
没有谁不爱赞美之言,但给他人戴“高帽”则需要掌握好分寸尺度,不能言过其实,也不宜单刀直入,要让人听后的感觉不是在阿谀奉承,更没有溜须拍马的味道,这样的高帽在对方听后心里才会美滋滋的。
说话是一门学问。
要沟通就要说话,想要完美沟通就要掌握说话的分寸。人在职场,每天都要与同事、领导、下属、客户之间沟通,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应“讲究”。一说到沟通的“艺术”,就不得不提到“拍马屁”这个词了。说到拍马屁,我们经常会瞧不起那些热衷于对领导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
“拍马屁”一词源于元朝文化,据说,蒙古族的牧民以养得一匹骏马为荣,所以当人们牵着马在路上相遇时,为了讨得马主人欢心,通常会情不自禁地做出一个奇怪的动作,拍对方的马的敏感部位——屁股,并且要说:“真是一匹好马啊!”
后来,人们把对别人奉承、讨好的话称为拍马屁。拍马屁是个贬义词,如果你讲话的时候别人一听你在拍马屁,会非常反感、肉麻,甚至被人评价“这个人怎么那么油,真是个马屁精!”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疑惑,中国人不是喜欢拍马屁么?不是喜欢被拍马屁么?
大家扪心自问,自己喜不喜欢拍人家马屁,喜不喜欢被人家拍马屁,我们真正喜欢的是闻那种马屁的味道,就是拍马屁拍得跟没拍一样,那你不得了,那才是沟通的高手。
会拍马屁的人,绝对是个有本事的人。
清代文学家袁枚,不仅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大才子,少年聪慧、禀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而他本人也十分精通处世之道,尤其善于给他人“戴高帽”,说白了就是拍马屁,且一拍一个准。
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尹文端辞行。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
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袁枚说:“老师您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风毛麟角呀!”袁枚这个马屁拍得简直余韵尤长,言留不尽之意可谓深远啊,被拍者甚至都不知道对方是在拍马屁,显然已经受用无穷。
要拍马屁,也不是闭着眼睛只说好话,一股脑往天上吹就行,真诚的、适当的赞美才是“拍马屁”的最高境界。
当今社会也是一样,不要为了捧而捧。曾经有一位小伙子去未婚妻家里吃饭,刚吃一口就说:“伯母,你做饭真好吃”,伯母说:“这个菜是速冻的”,小伙子马上说:“伯母,你太会挑菜了”,伯母说:“这是你伯父挑的”,小伙子又说:“额...伯母,你真会管理人”,搞得最后气氛很是尴尬。
厚黑学里面也有一处讲到:说话要适当的“捧”对方,要掌握好分寸。
但是,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自己的修养和品德要好,做事要踏实。从上司的角度来讲,你自己的工作要做得好,去分忧分劳,没有人说你拍马屁;你自己的工作一团糟,又常常去领导那里分忧分劳,人家就会说是拍马屁。
所以,前提条件是把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好。
对于朋友和亲戚而言,你本身品德就不好,常常给亲戚制造麻烦,但跟他们说话的时候又各种捧,即使你很诚心很真心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