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自然不自然的往往都喜欢和好人打交道、做朋友,而且表面上都愿意做好人,压根看不上坏人,不屑于交往,不耻于为伍。
虚伪之人,往往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有着巨大的反差,甚至矛盾。某种程度上讲,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
这个世界上,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知耻。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值得可耻的事情呢?
每天生活得很快乐,却常常犯错误,甚至是犯错误也无所谓悔改,这就麻烦大了。
《论语》
公冶长篇第五
人之患,莫大于不知耻,一个恬不知耻的人,天知道他会变成什么样子。
相去两千多年,夫子早就提醒我们,作为君子,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第二十五章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qiū)明耻之,丘(mǒu)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言语说得好听,颜色容貌装得美好,态度表现恭敬来取悦他人,这三者皆是虚情,欺骗普通的人可以,欺骗有见识的人则不可。鲁太史左丘明,知《春秋》义理,一看到这种人通身是假,觉得此人很可耻。
与人结怨,小则解之,大则以直报怨。若怨恨他人,却把怨恨藏匿在心里,假装与他人做朋友,用心险诈,是以左丘明觉得这种人很可耻。
孔子也认为这两种人很可耻。
丘,读音丘(mǒu)的时候,是孔子自称。
左丘明,是孔子学生,姓姜,氏丘,鲁国史官。
巧言出于口,令色现于容,足恭表于足。这里都是讲一种虚伪谄媚的样子。
孔子为什么有这四耻?
“巧言、令色、足恭”的辩证:
这三种行为的可耻,是因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虚情假意。
虚假的行为可以欺骗普通人,但有见识的人是骗不了,我们要学习君子,练就这样的眼力并努力学习成为“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的君子。
“匿怨而友其人”,为什么这样的人更可怕?
这种人,心中藏怨,极力隐藏自己的怨恨,不断的把不满往内收,但表面上却跟你非常友好,这是什么图谋?一定是别有用心,意图不轨。往往等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报复的手段也会令人发指。
这种人心里是虚的,不真、不诚、不直,口蜜腹剑,不是仁人君子。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当时谋害了很多忠臣,当然他的下场也很凄惨。可见心有怨恨是毒瘤,只会害人害己。
那我们要如何对待“怨”?
《常礼举要》上说:开罪于人须求解,开罪于我必加恕。我得罪了别人,应该道歉、赔礼,希望别人原谅,化解怨恨。当别人得罪我,小怨应该加以宽恕,大怨则以直报之。就是《论语》上孔子所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不是心量小,君子处理公家事务,必须以直报怨,直就是依理、依法办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即便对于犯错的人心存不忍,也要做出应有的处罚,如此才能树立是非标准,不会造成团体善恶不分。
孔子弟子高柴曾经在卫国掌管刑狱,有一次某人因为犯罪,高柴依法判决,砍去了他的一只脚。后来卫国发生内乱,高柴出逃,到城门口时,赫然发现守城的人正是那位被他砍脚的人。就在此时,那个人竟给高柴指出一条生路,使高柴逃过追捕。
高柴对那人问道:“过去我依法判决而砍断你的脚,现在正是你报仇雪恨的时候,你为何帮助我逃命呢?”那人回答:“我有罪,砍断脚本来就是罪有应得,但您依法判罪时,帮我寻找是否有免刑的机会,并且在判决确定将要行刑之时,表现出忧愁不乐的模样,使我知道您对我的同情,这就是我让您脱逃的原因。”
所以,个人心量的修学,不妨以德报怨,但公私一定要分明,这段大家可延伸阅读我们前面的文章《君子无私怨,有公仇》链接。
学而思
结语
做人一定要真,宁愿做一个耿直的人,不要搞虚情假意,如果我们总是假惺惺的,心里想一套,口里说一套,那么孔老夫子和左丘明都会以我们为耻,其实换句话说,换谁都讨厌这种人。
我们今天学习圣贤,最重要的就是学这个真诚的心,“多一分真诚,生活多一丝美好”,有生活阅历的人一定同意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