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昨天大家已经被“语文改革”刷屏了,大意就是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的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都使用统一“部编本”教材。
在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统编以前,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各科教材实行了三十年的“一纲多本”政策。2017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课堂。经过三年过渡期后,到2019年,“部编本”将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此前在这三个科目上使用的多种形态的教材将告别课堂,成为历史。
此消息一出,一篇名为《改革|语文新改革,让人冒冷汗》的文章立刻在朋友圈疯传,所有家长都开始害怕自己孩子成为通不过考试的那15%,而到了晚上,一篇名为《语文改革太急? 大教授猛批教材主编温儒敏: 用考试倒逼读书不行!》再度刷屏,直接将质疑抛向“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引得不少网友纷纷点赞。
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双方的观点: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1. 阅读题量比过去增加5%-8%,阅读速度必须提升。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
2.高考阅读面变广。涵盖哲学、历史、科技等各类型,只看所谓的课内教材,别说高考语文,就连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3.不只是语文,所有科目都将考验阅读水平。
4.紧跟小学、初中教材的是接下来的高中语文教材的变脸。教改后考察大量语文的超纲内容、考察全科素质成为标配,临时抱佛脚变得没有指望,必须功夫在平时。
也就是说,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如果孩子的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有的考生甚至连题都没时间做完。
正在着手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曹文轩说:“新的语文教材要对教师学生有制约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书目。这个书目不是可看可不看,你必须看,因为要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评估直接挂钩,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2018年高考语文题目刚公开的时候,考生和网友就炸了锅,所有人都喊难。网友们纷纷感慨,“幸亏毕业的早!”
那中考是什么情况呢?2018年苏州中考语文结束,有媒体做了调查:
有趣的是,据了解,在北京,原来通过奥数掐尖来的很多知名重点中学,正在前所未有地通过多种办法去提高那些奥数牛的孩子的语文和人文素养。
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
三波追问温先生“你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
1.当下最急迫的是千方百计“救救孩子”,还是一味给孩子“下猛药”、用“考试倒逼孩子读书”?面对教改愈改学生负担愈重的现实,您在脑海中是否回荡起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您是否意识到,为孩子减负才是教改第一要务?
2.您在提倡“海量阅读”、大幅提高阅读速度之前,是否应该对“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阅读”等问题作出理性追问?是否违背了一切学科都必须有边界设定这一基本原则?将阅读教学重点放在快读、跳读、猜读甚至“连滚带爬”式阅读上,难道不会败坏孩子阅读兴趣、将阅读教学变成应试教学吗?
3.您主编的“部编本”教材,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到72篇,是否有悖于“仁者爱人”的儒者情怀以及春风化雨的中国人文主义精神?是否违背了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的“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是否存在着对“实施意见”过度化、教条化误读的问题?
“追问”精彩全文传送门:《敬问温儒敏:你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
程教授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得许多网友纷纷留言支持:
无论双方论战结果如何,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阅读能力已经是未来孩子学业考核方向的重中之重。无论目的是应试与否,阅读能力也确实是孩子提升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视野和格局的起点,可以说是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石所在。
从质疑的方向来说,我们要理解的是,如果从应试的角度去倒逼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反而扼杀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核心应该是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去强塞给孩子。
既然无论是从孩子自身成长所需、还是学业竞争要求的角度来看,阅读理解力都占据着如此关键的地位,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力呢?
以下有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各位家长可以掏出小本本开始记录了:
幼儿时期的阅读兴趣培养法
总的来说,阅读兴趣的培养,0-3岁不嫌早,3-6岁最重要。
第一阶段:(2-3岁,家长读、孩子听)
1.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说话,阅读理解力是从听力理解力衍伸而来。
2.充分去想象和解释绘本里的图画,让孩子对纸质书有初步的认识。
3.一定要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本。
第二阶段:(3-4岁,家长指读)
1.书上怎么写,就怎么念,例如绘本里有句话是“大灰狼在胡编徘徊”,有些妈妈怕“徘徊”两个字太复杂就擅自改成了“大灰狼在湖边走”,但这样恰恰将孩子接触丰富词汇的机会给错过了。
2.通过“有限选择”的方式(简单举例就是比如约定好看3本书,其中2本让孩子选,剩下1本父母选)让孩子的阅读更加丰富,各种书籍更加均衡。
第三阶段:(4-5岁,孩子指、家长读)
1.孩子指意味着有了选择,你在不断朗读孩子选的那一行,孩子就会进一步理解,你读出来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是如何对应印刷在书上的文字。孩子就会潜移默化的开始识字了。这个变化是飞跃性的,也给孩子的独立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识字不再是障碍时,孩子就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去理解阅读里面的内容。
2.书籍选择方面,你既要尊重孩子的喜好,也要有意识地持续丰富书籍类型。
学龄少儿的阅读能力培养法
三年级左右,一般成绩会出现一次大分化。
两极分化是如何造成的呢?这就是理解力导致学习中的“马太效应”了,简单来说就是阅读理解力好的孩子,成绩会越来越好;而阅读理解力较差的孩子,学习会越来越吃力。
优等生
优等生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例如3岁就开始“被朗读”,6-8岁转入自主阅读,此时已经坚持阅读超过5年了。文体丰富,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只需要保持长期大量的阅读就可以了。
中等生
中等生和优等生最大的差异是信息处理速度和时间管理能力,因此比起疯狂参加各种补习班“迎头赶上”,反而更应该力保阅读时间,培养阅读速度和时间管理能力即可。
1.坚持阅读、制定具体的时间段和时长;
2.阅读文体要丰富,小说和非小说并重;
3.保证阅读质量——不动笔墨不读书。从简单的画重点开始,用荧光笔把好句画下来,逐渐过渡到在书上写一些反馈,例如写一些自己的观点,从而帮助孩子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进而过渡到写作能力的培养。
差生
对于跟不上这一点,孩子也会有心理压力,所以需要家长很有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做心理建设,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和鼓励。具体方法建议:
1.听新闻、理解并记录:听10分钟的新闻,只要孩子任选3条最简单的总结并记录。新闻比故事要复杂,所以这种训练才有意义。
2.朗读课文:让孩子读出声来。孩子的理解力问题暴露出来,才能帮助他。阅读理解力欠佳的孩子,朗读时一般会不流畅,磕磕绊绊的。可以让孩子在朗读前把课文看一遍,把不认识的字标上读音。
3.跟孩子一起读报纸杂志:读一篇文章,再询问刚刚读过的文章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人物?表达了哪些观点?和你一起讨论和转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