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山小姐
期待着一睹西藏壮丽景致的观众,失望了。怀揣着信仰情节去打鸡血的观众,失望了。
拍美景极其随意,讲信仰不带任何情绪。如果要说这部片子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平淡,平淡到无聊。直到结尾猝不及防的黑幕,朴树的声音响起, 观众一脸蒙圈:就这么结束了?
回家的路上翻影评,有说它贩卖信仰,或者猎奇取宠。对于前者,我想说,冈仁波齐这四个字就是信仰。大部分为了信仰买单的观众在影院耐着性子坐满了120分钟,才发现对于藏民信仰,导演显然没有他们那么多的热情,也没有打算对其来源做任何探讨。至于猎奇,318国道上随便给一个长镜头就能完胜discovery,可导演之意也完全不在于此。在这两个讨好不费力的卖点上,这部影片轻描淡写,不屑一顾。不仅不想讨好观众,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时间,都在挑战上帝的耐心。无怪乎那么多差评,来自于挑战失败被成功催眠的看客。
我清醒地看完了这部片子,在豆瓣上给了个四星,和银河2一样。我喜欢银河的激情、炫丽,也喜欢冈仁波齐的平静、素朴;我喜欢这两者,都充满了巨大的力量。
这部片子里让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拖拉机开出了村庄,突然有人跪下,伏地,叩首。于是一个接一个,前赴后继,就这样开始了磕长头的朝圣之旅。如果是在看视频,我一定得把这段拉回去重看。没有一点仪式感?没有一点渲染情绪?有没有搞错。。。等我将信将疑地反应过来,人家已经走出去好远了。
平静的开头,以及同样平静的过程。一路绝美的景色都被带过,更多的镜头给了细碎重复的生活细节——磕头,休息,搭帐篷,吃饭,念经,睡觉,醒来,收帐篷,磕头。。。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甚至年复一年。鞋子烂了,换一双;衣服破了,缝两针。走累了,喝口茶;头疼了,吃颗药。有人生时,没有大喜;有人去时,没有大悲。遇到了恶劣天气就暂且停一停,花完了盘缠就去打工赚些钱。甚至当提供补给的拖拉机被过路车撞翻这样的灭顶之灾发生时,也被一句“那你走吧”平静地结束;扔掉撞烂的车头,男人们一言不发,拖起车身的残骸继续前行。走出一段,放下车,走回原点,把这段落下的磕头一个不差地补回来。
“我往山上一步一步走,雪从天上一片一片下”。没有焦虑,没有慌张,没有惶恐,甚至没有情绪,有的只是脚下的路——公路,山路,平路,坡路,甚至水路,泥路,一步一步走过去,一个头一个头磕过去。他们极具耐心,不急不躁;他们极易满足,安之若素。“在雪花与我约定好的地方,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们都有同一个母亲,但是命运却不一样。命好的那个做了喇嘛,命不好的我走向远方。” 这不是自怨自艾的哀鸣,而是铿锵有力的号角,一遍一遍,在越来越高亢的歌声中,他们拉着车,爬上了坡,翻过了山;冬去春来,歌声再次响起,伴随着休憩时欢快的舞蹈,他们已然走过了2000多公里。
平凡之中,自见伟大。平静之下,力量汹涌。
我愿意相信,这就是这群藏族同胞真实的朝圣之旅。在我们看来无比艰苦的朝圣之旅,在他们眼里就是平凡生活的每一天。我也相信,他们在用对待生命中每一天的态度在对待朝圣,也在用对待朝圣的态度去活其他的每一天。
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生活在钢筋水泥里的人。鳞次栉比,灯红酒绿之中,我们总会感受到自己的微小和平凡,于是间歇性地要从眼前的各种琐碎中跳出来去寻找诗和远方。我们经常怀疑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就连现在坐在银幕前,也要怀疑这部片子讲述的平凡生活怎能配得上我们心中的那个朝圣之旅。我们习惯性愤怒,习惯性焦虑,习惯性迷惘,我们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期待,因此带来解不开的困惑,和注定有落差的生活。
我们看似平庸的每一天,又何尝不是磕长头之旅呢。只是我们太关注结果,太着急要解脱。我们自诩君子,标榜智者、仁者、勇者,却做不到不惑、不忧、不惧。和这群藏民不同,我们抒情,他们写实;我们有速度,他们有耐力;我们滔滔不绝,他们默默行动;我们揣测别人,他们只做自己;我们规划将来,他们过好当下,最终也达到了未来。
每个人都有过一心要飞得更高、跑得更快的“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那是人生中最华美的篇章。可最后发现,生命圆满的状态还是那朵辛夷花——“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作为一个凡人,我们要知晓自己的不完美,并学会与之和解共处。于丹老师说,我们小时候学过的“人不知而不愠”,其实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知”通“智”,说的是当自己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时不对自己恼怒。不怨天,不尤人,也包括自己。不管起点高低,我们只管从自己的位置开始,走在路上,其他问题都交给时间。纵使行远必自迩,千里之行终始于足下。
作为一个平凡人,我喜欢这部片子,它提醒我要感知平静可以带来的力量,感谢平凡可能造就的伟大。如果可以做到,在我们的旅程里,便没有跨不过的坎,蹚不过的河,走不完的路,和转不完的山。
后记:又陪老妈看了一遍,写了这篇观后感。回头看第一篇,也想骂自己肤浅——正如下次看此篇时的感受。但我决定接受并保存,今后再写,再看,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