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剧《大秦赋》,追得黑天暗地,昏昏沉沉,终于以3-4天的时间赶上播放的进度,可以放慢速度,跟着电视日更着。
这是因为老公给了我一份中国朝代编年表,让我在家没事时就背。只背顺序还行,看到那些什么公元前、公元等后面的数字我就头晕,倒是催眠良剂,所以我也欣然接受。因为身边好几个同事都要吃安眠药入眠,而我,只要拿着那几页纸,秒睡!总比吃药好得多吧!
对于数字可以催眠的效果,老公也大为“惊异”,委实不忍见如此不上进的老婆,所以开始“言传”,一遍遍地告诉我,那些年代,或哪个年代里发生了什么,找一些我可能听说过的故事,如此等等,在散步时,或驾车时,或睡前委委地说给我听。估计老公上辈子是老师,这辈子没当上,也没有学生,天天只有拉着我“讲课”。
一般开始几秒我脑子还在线,说着说着,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就像跟着老师冥想一样,总是静不下心来,老是走神,要不停的唤回自己。常常努力地将欲飞“出壳的灵魂”,拉回来按在躯体内,按的次数多了,“灵魂”也就会慢慢地忘了出走。
跟老公解释:其实,不是我不想学习,我也想学一点知识充实自己。真是一听就想睡,也看了无数遍就是记不住。在此之前刚读完《孔子传》,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总是对着这些数字发愁,对不上号,那是春秋时代,那么孔子之后呢?战国,上学时老师不是总让背战国七雄么?“齐楚燕韩赵魏秦”,说梦话都能背出来,他们是如何被秦始皇统一的呢?
最近正好放《大秦赋》,追剧,我有兴趣,不管什么剧都可以,看来我的思维还停留在少儿时期,喜欢图片影像等来加强记忆。
因为嫪毐事发,吕不韦受牵,被迫离开都城咸阳,迁往封地洛阳,临行前的那场告别,特别的漫长,长长的告别场景里看得人百味俱出。
在少年嬴政当王时,位居“相邦”称作“仲父”,又与太后有着暧昧关系的吕不韦,与大王之间少的仅仅是一顶帽子而已。权顷朝野,门庭若市,不管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商人,抑或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他都是成功的。然而,位极顶峰十几年,一朝退出,这种落差,如何把持?总有退出的一天,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懂,但是,真正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被人尊重,簇拥,吹捧,谄媚的种种享受,难以抗拒。这是人之常情,如何能即刻转身,像“川剧变脸”那般迅速呢?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秦观的《桃源》 我酒醉后架着小船,在湖中荡漾,听任流水把小船推向花草深处。现实世界的名利缠身,不能解脱,没有办法在这如花的仙境住下去。
谁都不能有悖人性的活着,不能信口怨谁贪恋权贵。
所以,当吕不韦被请下“神坛”,逐出都城时,城门口百官相送,相邦也频频回首,慢挪辞行的脚步,痛苦话别。当他把最后的“政见”写在纸上,准备作为给皇帝的临别赠言时,他的儿子提醒:如今的大王还听得下您的任何建议吗?何必费此周折?
在城门口没有等到秦王,吕不韦将“接回太后”折子交由李斯,这才怅然地转身离去,带着所有的无奈,与满腹的“治国之志”,辞别众人,辞别相位,我都替他抹了一把泪。
看了那么多集,为何偏对告别这个场景如此触动呢?
因为一直惧怕告别,一般朋友来了我接,走,大多不送。每一场告别都有痛残留,习惯安逸的人,哪堪痛苦挠心呢?!所以每看到告别的场景都是触动心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