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5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下面第二十四科「上流」般,上流般涅槃,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寅二十四、上流(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上流補特伽羅?】

  這是又一種聖人。下面解釋。

卯二、釋

【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此上生初靜慮已;住於彼處不般涅槃。從彼沒已;輾轉上生諸所生處、乃至或到色究竟天、或到非想非非想處。】

  「謂有不還補特伽羅,從此上生初靜慮已」,就是在欲界天的這個三果聖人,他從欲界天或者在人間,他命終了,這上生到色界的「初靜慮已」後,「住於彼處不般涅槃」,在初禪天他還沒能夠入涅槃。「從彼沒已,輾轉上生諸所生處」,從初禪又命終了;那是要多久啊!初禪天壽命也很長;死了以後「輾轉上生」,就是由初禪到二禪,二禪到三禪,三禪到四禪,「乃至或到色究竟天」到那兒去,「或到非想非非想處」,就是這三果聖人有的是歡喜智慧,有的歡喜定;歡喜智慧的就是到「色究竟天」就得涅槃;若是歡喜定的人,那他要到無色界天了,有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處天、最後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到那兒去;到那裏去修行去,就得涅槃了。

卯三、結

【是名上流補特伽羅。】

  是這樣子。這是二十四。下面第二十五是「時解脫」,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寅二十五、時解脫(分三科) 卯一、徵

【云何時解脫補特伽羅?】

  這又是一種聖人,這是怎麼回事情呢?是「徵」。下面第二科解釋,「標有退」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標有退

【謂有補特伽羅,鈍根種性。於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或思自害或守解脫,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謂有補特伽羅,鈍根種性」,「謂有」這個佛教徒,他的種性是「鈍根」,就是他在佛法裏的栽培他沒特別努力,這個信進念定慧的栽培不是那麼勇猛,所以他就不是那麼圓滿,「鈍根」。

  「於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說這個鈍根的人,他已經由初果到二果、到三果、到了四果,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當然他最低限度要是未到地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或者是色界初禪,是這樣子。這個地方說「現法樂住」那不應該是欲界定,也不應該是未到地定;那是色界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名之「現法樂住」。他所成就的禪「容有退失」,有可能會失掉。這個阿羅漢他是個「鈍根」,原來栽培的聖道不堅固;現在說「退」,不是他所成就的無我的智慧退,這個智慧是不退的;只是那個依止處的「禪」、這「現法樂住」有可能會退,失掉了。

  「或思自害」,他一退了他就感覺到不對勁,若再努力又回來了,又得了禪;可是過一個時候又退了,常常有這種事情他心裏面不舒服,所以他就「或思自害」,或者就想:「哎!我這回就結束他好了,不要老是這麼麻煩!」

  這個事這裏邊有五種差別;退、思、護、住、進有五種。現在說是「於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這是這個「退」、退法的阿羅漢。「或思自害」,這第二種阿羅漢,他說這個常常的退;不應該這樣子,所以就要自殺。但是只是這樣子想而已,但是他就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實在還沒有自殺,這個意思。

  「或守解脫」,退、思、護,這個「守解脫」就是「護」。他這個人一點都不敢越軌,就是這樣常常地守護這一念心,守護它那當然也就不退了。退、思、護,這「守」就是「護」。「勵力勤修不放逸行」這個是護、住、進,這就是「進」。他怕退,他恐怕退、他常常的努力,勤勤的修這四念處,常常的入定,這樣子他就向前進而不向後退,這叫作退、思、護、住、進。

  第二科隨難解釋。

辰二、隨難釋

【謂防退失增上力故,或唯安住自分善品;或經彼彼日夜剎那瞚息須臾,勵力升進,乃至未證最極猛利。】

  就是這個「或守解脫,勵力勤修不放逸行」這句話怎麼講呢?這是解釋。

  「謂防退失增上力故」,就是這位修行人他有問題要解決,不是放在那裏不管了。他要預防「退失」這種事情,於似乎他就發出的這個道力很強,所以就是「守」這個解脫,這個意思。「或唯安住自分善法」,這也就是這個「守」,就「安住」在「自分善法」;有自分、有他分;「他分」就是煩惱,「自分」就是信進念定慧了!「安住」這裏不動,時常地在這裏保護著這一分的「善品」,這樣他就不退了。

  「或經彼彼日夜剎那瞚息須臾,勵力升進」,或者是這位修行人,他經過那麼多、那麼多的「日夜」,由日到夜、由夜到日,由白天到黑天、由黑天到白天,這樣常常的入定修四念處;在時間上說,就是剎那剎那的這樣用功修行。「瞚」就是眼睛這個一合一開就是「瞚」,「息」就入出息。他那個清淨心,就是剎那剎那地明明了了地這樣子修行。「須臾」,須臾比瞚息時間稍長一點。好像晝夜二十四小時是八個須臾?是幾個須臾?這能算出來須臾的數目的;…喔!三十個須臾,對了就是三十個須臾。

  「勵力升進」,他這麼樣的用功,這真是…說是愛惜光陰愛惜寸陰;他是愛惜一剎那一剎那地愛惜這光陰,這樣努力的修四念處,他這個根性就向上進步了,叫做「勵力勤修不放逸」。「乃至未證最極猛利」,但是還沒能成就那個「最極猛利」;「最極猛利」那就不是這個根性的阿羅漢了,這就是「進」;退、思、護、住、進,這五種阿羅漢這都是屬於「時解脫」。

卯三、結

【是名時解脫補特伽羅。】

  是名叫作「時解脫」阿羅漢。

《披尋記》八九五頁:

《於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等者:《顯揚論》說:成就如是軟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顯揚論》三卷十二頁)。此說容有退失,準義應知。又復此中言自害者:謂作是思惟: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如是思已,而思自害。亦如《顯揚論》釋。言守解脫等者:謂如下說:或唯安住自分善品,名守解脫。或復勵力升進,是名勵力勤修不放逸行。》

  「於諸世間現法樂住容有退失等者:《顯揚論》上說:成就如是軟根」,其實就是鈍根。「若思自害,不思自害,若放逸,若不放逸,俱可退失現法樂住」,這是有這種根性,就是你或者思惟想要自害,或者不思惟自害,或者是放逸,或者是不放逸,都有可能退失你的現法樂住,這是《顯揚論》三卷十二頁說的。「此說容有退失,準義應知」,現在這裏《瑜伽地師論》的文說這個「容有退失」,「準義應知」準這個《顯揚論》說的就可以知道了。

  「又復此中言自害者:謂作是思惟」就是這樣想:「使我勝諸魔,不令諸魔勝我」,實在是「魔」並不是外魔,主要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就是「魔」,是自己的煩惱魔,你這個正念一疏忽就有問題,這是這樣意思。「如是思已,而思自害。亦如《顯揚論》解釋」。

  「言守解脫等者:謂如下面說」,就是這裏,「謂防退失」就是下面。「或唯安住自分善品,名守解脫。或復勵力升進,是名勵力勤修不放逸行」,這樣子這就是「進」。退、思、護、住、進這五種。
(2018.5.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