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近考试,复习着复习着,发现有些公式太臃肿了,即使知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还是记不牢固,比如下面这个公式:
因为时间有限,我心想着,若是不想个容易点的方式把这些公式记住,这科估计要挂啊!想到这儿,我有点焦虑了,于是我就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这个公式难记,而前面一些文字内容却记得很快呢?
我想原因应该是:文字描述是有意义的,而这些公式就是一堆符号,没啥意义。
比如安禄山造反的时间是755年,如果只是死记硬背的话,是很容易弄混的,别忘了历史考试可是有各种各样时间需要记忆的,三中全会、遵义会议、世界大战......这些一股脑全都死记硬背,估计没多久就忘记了,对那些参与的人来说确实不太容易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都能记得,但是等到我们老了,那一代人估计就得死记硬背了...),但这些数字对我们这些学子来说就是一堆无意义的数字,想要记忆还是需要把无意义的内容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比如这里的安禄山755年造反就可以这样记忆:把7想象为镰刀,55→呜呜X﹏X,安禄山挥舞着镰刀,把他的政敌打的呜呜叫,这样就容易记了,也不容易混淆。
于是乎,我的任务就变成了:把公式变得有意义。
我就把公式里用到的字母全都想象成为了一个个具体的东西:
M:山峰
p:勺子
z:竹蜻蜓
( ):一块田地
=:河流
——:盘子/船
2:鸭子
+:墓碑
N:闪电
f:伞把
sin:[这个我把它们分解了,s是蛇,i是蜡烛,n是小凳子]蛇被凳子上的液态蜡烛凝固后定住了
π:桌子
l:钩子
于是这个公式就变成了有意义的内容:有一座大山,山脚有个镶嵌在山石上的人型石雕,石雕的手上拿着一个勺子,这是为了纪念一位英雄而立的,他用这个勺子开垦出了一大片田地,田地中央有一个竹蜻蜓,那是他最喜欢的东西,沿着田地还挖出了一条河流,河流中有一只丑小鸭,它头上顶着个大大的盘子,这是那位英雄的餐具,放了他经常用的勺子和最喜欢的竹蜻蜓,河流中游有一片土地,那里竖立着这位英雄的墓碑,这位英雄在开垦出这片土地之后就英年早逝了,老天都觉得不公,墓碑那里经常会有雷电劈下来,映照着那位英雄开垦土地时经常用的一把伞,只是现在只剩下了伞把,伞把最下方插着竹蜻蜓,吹啊吹啊,把一条蛇被凳子上的液态蜡烛吹得都凝固了,蛇也被定住了。再沿着河流走,是英雄的那艘船,船上放了一张大桌子,桌子右边还是竹蜻蜓,船的下方是一个大钩子,是英雄用来钓鲸鱼用的。
这个故事想出来之后,这个公式在我脑海里就不再是一个个生硬的符号,而是一个生动的场景,回忆着就能很准确地把这个公式给写下来了,不过想出这个故事是需要一点时间的,但还是比较好想的,只要想出来,这个公式就能记得比较牢固了,考试都过去了,我还记得这个公式。
只是,这只是我的一些灵感突现,我深刻明白一句话:我突然之间产生的灵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所以之后我就搜集了一些成熟的记忆方法,因为篇幅有限,我会分成几篇文章讲述,一天一篇,敬请期待。
今天先说说我们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些记忆方法。
估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些时候不得不背诵一些公式,或者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或者是三大盐湖都是什么,这些东西仔细想想没啥意义,有是有个手机我能分分钟把结果拿出来,可是考试什么的就是要考,而且明明记忆不是人的强项,为什么我们要记忆这些内容呢?
看完前面的内容估计你也知道了,考试需要记忆一些无意义的东西,不过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原因,当我们离开学校的时候就不需要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还是需要记忆的,记忆其实就是在建立快捷方式。
我们都想提高做事的效率,比如用一个大型软件,书上的造作基本上都很详细,可是若是每次用这个软件,都需要翻书,那效率肯定不会高。
我们看书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有启发性的内容,可是看完之后很容易就会忘记,下次遇到相似的情况也想不起来用,生活还是照旧,这也是为什么“学了那么多道理,仍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一现象频发的原因,这可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若是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能想起来解决方案,那其实是最好不过的,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其实前面其实也已经提到了:把无意义的内容转化为有意义的内容。详细的内容我会在接下来几天详细阐述,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