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语文人,一路同行
-----知行教育首届“知行 童年”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研讨会小记
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中心小学 张翠琴
四月末的西安,小雨淅淅沥沥,虽已进入初夏时节,但仍让人感到丝丝凉意,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的终南音乐厅里,却洋溢着股股暖流,值此知行教育首届“知行 童年”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研讨会在这里胜利召开。我也前来取经学习,通过一天半时间,聆听了六位中国小学语文界的顶级专家的授课,收益匪浅。
此次活动直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焦点问题----整本书教学。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出了要读整本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常常是为了获取某个具体信息,泛读成为广泛的阅读方式,整本书阅读正在慢慢地成为一种奢侈品。事实上,阅读整本书不仅仅是中学生必须做的事情,小学生也需借助整本书的阅读促进阅读习惯的培养。在目前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并没有一个定论,但大家都比较认同阅读整本书的教学就是针对一本书籍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共读这本书为载体,以整本书为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朱永新教授近几年推行的新教育实验,一直倡导整本书的阅读,并把它作为学校阅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其中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
27日早上第一节课是广东珠海的付雪莲老师(广东省骨干教师,广东省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特等奖,“百班千人”导师,亲近母语2018年度阅读改变中国点灯人)带来的低年级段示范课---《青蛙和蟾蜍》。这是一节整本书导读课,青蛙与蟾蜍是两个外表相似而个性迥异的好朋友,他们时刻都为对方着想,共同分享着成长中的点滴欢乐与忧伤。作者洛贝尔在形象塑造是,把青蛙和蟾蜍塑造成两个充满孩子气的大人,它俩会做出一些看似很傻、很可笑的事,可是它们做出的事却让人觉得温暖且感动。蟾蜍看青蛙的脸色不好看,让青蛙躺下休息,青蛙想听故事,于是蟾蜍想尽办法想要想出个办法出来,它先是来来回回地走了好久,想不出。于是,它头朝下立着,想不出。他又拿水杯,往自己头上泼,还是想不出。最后,它把头往墙上撞,仍旧想不出来。青蛙觉得好些了,可是蟾蜍却觉得不舒服了,于是,蟾蜍躺下休息,青蛙给蟾蜍讲故事,青蛙把蟾蜍给自己想故事的过程编成故事讲给蟾蜍听。
在教学时,付老师通过让孩子们读封面,初步了解了青蛙和蟾蜍的关系,让孩子观察青蛙和蟾蜍有什么不同?如青蛙是绿色的,蟾蜍是黄色的,蟾蜍在给青蛙讲故事……读目录,发现目录里颜色的秘密(绿色和黄色让你突然想起了什么?绿色代表青蛙,黄色代表蟾蜍……),师生配合“讲故事”(分两步),第一步:老师先讲故事,帮助孩子理清脉络,再出示学习单,这么长的故事,付老师帮助孩子用“图片串联法“串起来。很快,故事的大概形象便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扎根;第二步:师生再次合作,配合文字讲故事。由于刚才教师利用图片串联、文字配合的讲故事的方式,使得故事已经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此时,教师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讲故事,再引导学生评价青蛙和蟾蜍,体会好朋友的意义:真诚的爱从来都不傻。最后,向孩子们推荐《青蛙和蟾蜍》系列四本书--《青蛙和蟾蜍──好朋友》,荣获1971年凯迪克银奖,《青蛙和蟾蜍──好伙伴》,荣获1973年纽伯瑞银奖,《青蛙和蟾蜍──快乐时光》、《青蛙和蟾蜍──快乐年年》,荣获1976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杰出童书奖。每册书各有5个小故事,总共有二十个小故事。在这一堂整本书导读课上,付老师让孩子们体会到了阅读是快乐的事,通过这样的阅读课堂,我相信学生会更加爱上读书。因为,这样的阅读课堂是轻松的,学生没有繁重的压力;这样的阅读课堂也是幸福的,我们一起体会着纯真的情感。这样的阅读课,把世界带进了课堂,也让学生的心灵充满色彩。
接下来付雪莲老师带来的主题微讲座---《让阅读可视化》,让让与会的老师们耳目一新。整本书里边的的讲故事,是为了帮助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通常会问孩子:“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低年级的孩子面对如此大的问题,常常是一脸茫然。今天的付老师就来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她强调:对于整本书,我们首先得关注三大要素:一是主题、情节、人物,其中,情节和人物是指向主题的,最后是要走向理解,因为阅读的核心是理解。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完一篇课文或读完一本书,让孩子们最后复述故事,孩子们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间少了一个可视化的支架,对于孩子来说,记住故事比懂得道理更重要,付老师介绍了利用情节图系列之--情节绳(线性)、情节梯(层递)、情节波(起伏)、情节格(罗列)、情节泡(发散)、情节环(首尾)、情节树(结构)、情节网(交错)等一系列可视方法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其次,指导孩子阅读目录也很重要,因为目录本身就是可视化阅读。
亲近母语对于整本书教学内容提出了五个维度:一是情节与内容;二是人物与细节;三是主旨与思想;四是特色与风格;五是积淀与表达。
第二节课是由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鱼利明老师执教的《蜘蛛开店》,这是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在这一课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表情符号的提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学习根据文章的示意图来讲故事,老师通过让学生听故事,感知语言;读故事,品味语言两大教学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在第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动作体会”蹲“的含义,并且创设语境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会感到”寂寞”,然后发现“寂寞”两个字的共同特点(房子里没有人也没有声音,很孤单),运用字理理解生字,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教学生字的方法。学生理解之后,再让孩子带着的感受读文本,就会拉近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童话故事本身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开课伊始,学生以听故事的方式进入文本的学习,消解了和文本的距离,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了童话的语言。在第二环节,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借助表情符号,进行了有梯度的朗读:一是读通故事,二是读出故事的情感,学生通过形象的表情符号,感受蜘蛛的感情变化,通过个人朗读表现出来。再完整呈现蜘蛛卖口罩的部分,学生内化表情符号,读出情绪变化。三是升华表情符号,读活故事。教师出示42只脚的蜈蚣,看着蜘蛛的表情,读好文字,再抓住关键词“匆忙”,内化表情符号,读出故事的情味。讲故事的前提是读好故事,在本环节教师引入表情符号辅助学生进行朗读,一方面打破了纯文字的堡垒,使文字更加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表情符号恰恰是蜘蛛开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为后续学生尝试讲故事,埋下伏笔。
在讲故事,运用语言环节,教师让孩子们借助板书,复现生字,回顾故事大意,并且借助课文的示意图,小组内尝试讲故事,由读故事到讲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既是语言积累的过程,也是对故事的再现过程。最后,教师播放《熊猫的百货商店》视频片段,引导孩子们回家读读这本书。实现了从统编教材的选文教学进而进到整本书的阅读中。
接下来的微讲座《语文要素下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取向与思考》带给我们一线老师更大的受益。鱼老师借助第三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评价标准中的五个维度:目标意识、语用意识、主体意识、实效意识、创新意识向老师们阐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教科书不是阅读的全部,语文老师应该想办法努力地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同时,他强调: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很重要,词串却是讲故事的支架。
下午第一节由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李祖文老师带来的《黑猫叫醒我》整本书的教学。这是一节小学中年级整本书之前的导读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在这一堂课上,李老师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三次感知“反”----初读《黑猫叫醒我》,第一次感知“反”:在这个时间开家长会的目的,是希望你们能够尽早适应新的身份,负起为人儿女的责任,尽到相应的义务,帮助社会共同管理家长,促进家长进步,和家长一起成长,反过来也一样。还有更反的:“他轻轻推了推同桌:“他们……是亲生的吗?”通过读,引导学生思考:读完,你觉得正常吗?为什么?第二次较深入阅读,再次感知“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内容,你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关注“孩子可以选择父母”的角度,并引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选择父母,你会从哪些方面来选择父母,之后再进行介入阅读,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跟你们想的一样?介入阅读《完美的父母》章节,学生进行阅读,再次感受“选择的愉快”,读完后思考:对于这样筛选出来的父母,你们满意吗?之后再次介入阅读,引发学生思考:发生了什么?这样的父母你还需要吗?还会觉得愉快吗?第三次,统整提升,最后一次感知“反”,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读了上面的这些内容,你觉得哪些东西反了?(语文对我感兴趣、这本书对我敬礼、凳子搬走小学生)这样的“反”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反”会不会有故事?在小说里,故事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些情节都出自一本书---《黑猫叫醒我》,从这本书的书名,你看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与预测,特别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么多,黑猫并没有出现,启发学生思考:黑猫有什么作用呢?故事还可能有哪些“反”呢?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读真本书的兴趣,留给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
李祖文老师在微讲座《整本书阅读的知与行》提到,读整本书可以让读者看见另一个自己,看得到可能的未来自己,整本书可以带给读者无法亲历的另一种人生体验和人生风景。而现行的教材的选文其实就是整本书在教材中的投影,一册书有若28篇课文,背后就站着28本整本书,一册书若有32篇课文,那么背后肯定就站着32本整本书。
在吴林老师执教的中年级整本书《丑小鸭》分享课中,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分享以下几个人物---鸭妈妈、鸭婆婆、雄火鸡、两只大雁、“宝贝疙瘩”和“矮脚咕咕”的人物形象。从中体会出丑小鸭的自卑、有追求、坚强的性格特点以及她的内在美:因为经历磨难,因而更加坚强;因为曾经被人欺负,因而更谦卑、更悲悯;因为饱受艰辛,因而更幸福;宁可高贵的死,也不愿屈辱的生。进而联系生活,体会哲理。如小农舍给了丑小鸭安全与温饱,为什么丑小鸭还要选择离开?丑小鸭象征了什么样的人?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丑小鸭如果“顺其自然”会怎样?你如何理解“你要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这句话?通过讨论与分享,最终让学生明白,农家小院给丑小鸭带来安全与温饱,但他却有更高的追求,他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游泳,去感受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当他的追求遭到讽刺和否定后,他决定主动离开带给他安全与温饱的环境,他宁愿重新开始充满未知、充满危险的流浪。正是因为来到了广大的世界里,他才发现了让他兴奋不已的美丽的天鹅湖,并与冷秋寒冬进行搏斗,并在春天即将来临时,从不属于他的世界里再一次逃离,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天鹅湖。丑小鸭象征了身处逆境最终走向成功的人。成功人士在他成功的路上,一般都会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走过很多逆境,但正是因为他们遭受苦难,才练就了顽强的精神和高贵的品质。丑小鸭的故事恰好说明了“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这个道理。如果文中的丑小鸭忍辱偷生地去努力适应环境,他或许会在鸭场里长大,或许会在农家小院里长大,成为生理意义上的天鹅,但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天鹅,丑小鸭必须走到天蛾群中去;没有经历苦难,没有在苦难中练就一颗为了美甘愿牺牲生命的勇敢的心,他就无法成为最美的天鹅---白天鹅中的白天鹅,高贵中的高贵。
最后,老师带领孩子们走进作者安徒生,号召孩子们在课后去读一读《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精彩的故事。
纵观下午的两堂课,我们不难发现,两位老师都上的是整本书阅读的分享课。实际上分享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李祖文老师是分享的整本书之前的指导课,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如三次感知“反”连起来就是《黑猫告诉我》故事的完整性。而吴林老师上的则是读后的分享课,注重了学生思维全面性的培养。那么,我们应该学习两位老师的什么呢?一是学习读整本书的意义;二是学习两位老师怎样教整本书的教学策略;三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若是自己上整本书的课,首先要弄清楚上整本书的课型,如果上指导课,指导什么,怎么指导?上交流课,交流什么,怎么交流?上分享课,分享什么?怎么分享?
28日早上第一节是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朱煜老师执教的《宝葫芦的秘密》读书会交流课。一节课听下来,感觉朱煜老师的课堂教学总是那么“课随人意”,即朴实又扎实,自然淡远。耐人寻味。当下课铃声响起时,老师宣布下课,而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不舍,当朱老师让孩子们起立跟台下的听课老师打招呼说再见时,孩子们更是久久不愿起立、转身,想想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下课铃声响起时,几时会有这种特殊时候、特殊美好的瞬间发生呢?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所欠缺的吗?这样的课堂体现的就是阅读、分享,师生共同成长、知行合一,丰润美好童年。这一节课他是以带着孩子一起进行读书会的形式来切入的,朱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很有条理、很有方法。因为孩子们的阅读和成人的阅读不同,孩子对于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会记忆犹新,在他们读过之后,宝葫芦等人物形象就会从孩子们的脑海中蹦出来,所以在课堂上,争先恐后的进行交流,老师不需要动,无须启发。这样的点妙就妙在能抓住孩子的读书心理。在平时的公开课上,我们总会深思虑竭地调动孩子,而调动,应该想办法巧妙地贴近孩子们阅读心理的设计来让他们有所触动。孩子们在分享的过程中,有人就联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某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恰巧就是我们所需要的阅读,在此过程中,老师也没有用简单的说教,朱老师把宝葫芦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片段集中,用视频的方式让孩子看到:其实一个人常常都会犯有这样的过失,那样的不足,如果有,肯定要跟他决裂,决裂的过程就是自我的重生。但这样的道理如果是老师口头说出来,这节课肯定是白了,孩子们也不会喜欢,让孩子们通过看视频,看看主人公是怎样和过去的自己决裂,他砍掉的不是宝物,而是自己身上的不足,这就是进步与成长,可朱老师在这里却没有训斥、要求、讲解和口号。孩子们自己得到的感受已经走进了内心,这就是教育。点点滴滴,进步心田,这就是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所在。朱老师在这堂课上,他没有把自己放在书之外,居于学生之上,而是把自己也放在学习之中,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的当下及未来的期待。这节课最令人感动的就是他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内心需求,是表达着自己对教育的追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学生在成长,老师也在收获着成长。通过这节课,我们从中学到的不只是简单的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指导学生获得阅读方法,如何帮助学生获得阅读意志。更应该学习的是通过读书来育人,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更明确的阅读价值选择。
第二节课是由吉亚春老师带来的群文阅读《探寻汉字之美》。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群文阅读,探寻汉字之美;传承文化,畅抒心中之情。吉老师哪里是简单地讲解汉字,实际上她是通过汉字跟我们交流她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她是以群文阅的的方式引领学生读了三篇不同的文章,但读文本身就是感受汉字之美。比如说,汉字的神性之美、诗意之美、形态之美--灵气神韵、汉字音韵之美。这些美是分层的,是有来源的,是有张力的,是可以走进孩子们心里的。怎样能把这样的美带着走进学生心里?这是需要教与学的动力,需要教学设计智慧。在这节课上,还传递着一点---透过汉字去感受其中的情谊。中国的汉字还带给我们丰富的哲理,这恰巧传递出了中国汉字的神韵之美。这样的美是美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启迪,学生们在畅写心中最美的汉字时,每一次畅写都是一首诗,每一次交流都是再一次的丰润。
那么,到底什么是群文阅读?吉老师在她的微讲座《群文阅读教学案例以及思考》中给了我们答案---群文阅读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阅读多篇相关文章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多篇文章为阅读方式,阅读资源更加丰富,阅读思维也更加丰富。小学阶段的群文阅读应当针对不同内容选择适宜的阅读内容,教师应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阅读课文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等方面进行归类,让学生进行阅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还要针对学生阅读的每一篇文章进行有效的阅读,将文章中的写作特点、背景、写作方式、所运用的手法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搞清楚,如进行动物形象描写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找几篇关于动物的文章----《龟兔赛跑》、《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等进行阅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动物外形的描写。
随着智能化、大数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当“阅读是最好的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重新定义阅读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给孩子有温度、有生命力的阅读教育,如何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让学生在新时代环境下的阅读中收获喜悦和成长,成为这个时代每一位语文老师所要面临且需要进行研究的重要课题。而语文课程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落实途径便是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就是培养语感。学生的语言素养在以上六位专家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心扉,我们互动交流,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的幸福感可能比别的学科的教师来得更为强烈一些。人间四月天,最美是遇见。每一次的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归来;每一次学习,不是为了来学习,都是为了更好地借鉴,帮助我们成长!心动,很重要,但行动,更重要!只有老师更好地成长,孩子们的美好童年才有最好的保障!
2019年4月28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