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勇敢面对

搞清楚了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后,是不是第二天醒来,仍然会不自觉的产生自我怀疑,自己真的可以做成吗?是不是自己做得离标准还差很多呀?下一步该怎么办呀?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实现目标呀。

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首先恭喜你,你将自己代入到了成长的状态之中。

因为成长的过程是突破自我的过程,肯定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各种不适。

不适来源是我们的本能反应:

有时候痛苦和压力对咱们来说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就看你怎么对待它,有时候有的人遇到了困难。他就直接躲避了,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面对危险跟威胁的时候有三种反应,一个是战斗,感觉我一定能解决他,有十足的把握,那我就跟他战斗。比如你在野外碰到了一个小兔子,你觉得你的体型大过它,那我就战斗争取把它拿下,让其成为自己的猎物。

还有一种呢,就是吓得僵住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突然有一个猎豹来了,发现跑也跑不过,打也打不过,就在僵住那了;

还有一种就是逃,看到一个大象来了,这个打不过,我赶紧跑;这就是我们在应对外部刺激的时候三种模式本能的反应模式:打,逃,僵。

大部分人面对压力就逃了,因为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迷茫,不知道如何入手,很烦,压力很大,正好手边有手机,对吧?或者有别的事儿,那我就做点简单的,何必让自己压力这么大呢?

意识到压力这是好的地方,第一点你得逃,当压力过大的时候,不要顶着压力硬刚,暂时抽离出来,先缓解一下情绪。但也不要逃的太远,你得伺机观察它,可能你逃到了树上,你离他也不是那么远,但是有一定距离,这样子你才能够发现,到底吓到你的人,吓到你的事儿是什么,只有你看清楚了它,你才有机会解决。

每次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爱去楼下,绕一圈溜达,这个过程中先让自己放空,慢慢的再去回想,自己能做些什么,发现只要做好当前可以做的就好,其他慢慢规划,慢慢准备。生活中没有那么多一瞬间就能够力挽狂澜,突然改变。都是慢慢的布局,慢慢的积累。

之前打台球,总想着一杆大力出奇迹。但是后来发现,对于和其他同水平的朋友玩,步步为营,不一定这一杆就进去,可以提前布置好下一步也很重要。


回到正题,因为为什么会出现打/逃/僵的反应?原因是人的大脑分三层:

最里面一层是本能脑,就是我们面对外界刺激时候,打、逃、僵反应的那个。

第二层是情绪脑,在本能的刺激反应下根据不同的程度人们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兴奋,恐惧,害怕。悲伤,难过,开心等等。

第三层是我们的理性脑,用于思考的这个位于整个大脑最外层的。

由于进化的顺序和能量供给的顺序,本能脑反应快于情绪脑,情绪脑反应快于理性脑。

所以我们受到外界刺激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第一时间升起情绪,根据反应强烈程度,会有打逃僵三个情况,这个时候我们暂时从压力中脱离出来就是让我们的情绪恢复稳定,有机会让理性脑出来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什么影响了我们。找到了问题所在,才有机会去寻找答案,理性脑找到了答案和解决办法。下次在面对同类的压力时就会更加从容,处理同类问题的次数多了,熟悉了就能灵活应对,不被其所干扰了。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一次次面对“未知的各种困难”的过程,不要困难一出现,我们就被压力压垮。这个很可怕,如果每次想要做成一件事情,第一天雄心壮志,睡一觉后,准备起来开干,就被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吓倒,不敢正面去面对,给自己各种理由去逃避。长期这样下去,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形成条件反射,头一天雄心壮志,第二天面对问题就放弃。甚至不再对这个问题有任何的思考,就当这就是命,让这样的遗憾与自卑持续在自己的生命中重复。


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不惧困难,勇敢面对呢?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心理资本”这个概念;

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

心理资本具体表现为:(1)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2)对现在与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乐观);(3)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的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希望);(4)当身处逆境和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韧性),以取得成功。

今天我们聊的是心理资本第一个核心因素:自信

自信(自我效能):班杜拉定义"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里能够激发动机、调动认知资源并采取必需的行动来成功完成某一项特定工作的信念(或信心)。"

想一想,我们搞搞清楚了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情,第二天一想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我们就退缩和放弃了呢?核心因素就是我们对自己并不自信,受限于我们当前的认知水平,我们担心自己的想得不对,做得没效果,或者并不具备竞争力。所以我们产生各种怀疑,对自己并没有信心。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够提升自己的信心呢?

先做自我评估:如果完成这件事情的信心程度是0-10分,对于你做的事情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

动机信心的强弱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如果感觉目前的问题自己没有思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没有信心。那么我们不妨将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把难度控制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

觉得写一本书比较难/或者写一个对大家有用且精彩的文章难/那就把要求调整成把自己学习到内容,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谈谈自己对于信心的理解。

千万不要只盯着最终哪个结果。写一本书也好,考上理想的研究生也好,那都是我们的“执念”,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东西,但任何美好的东西也都在背后标好了价格。正是因为我们当前没办法立即得到,我们才会心生向往。但也不要把需要未来持续积累才能获得的东西,作为当前自己的敌人,因为当前的自己只有10个点的战力,但是持续积累才能才获得东西需要1000战力才能获得,所以现在就想着一下子搞定,那必然是以卵击石,打击自己的自信。

当有无力感时,当意识当自己占时达不到时,别忘了,你自己还有个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你的时间,我们可以通过时间不断的积累成长去成为那个能够配得上研究生/配得上长销书作家的那个人。

我们要面对的就是当下这个时间点,我们能够面对问题。同时要有耐心去见证自己一点一点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能够达成最终目标的能力。

在《心理资本》这本书里给出了关于信心的个人反思联系练习。

1.先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感到信心十足的领域。它可以是工作/家庭/教育/友情/最喜欢的运动或者爱好等。

(这个步骤其实我是奔溃的,有时候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每个部分都是平平无奇,有时候在外人看起来,你还是不错的,但是自己在压力大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渺小,不值一提。对比世俗意义的成功,自己好像一直是个失败者。)

2.认真想想,为了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仔细地列出为了取得成功你在这一领域所需要完成的各项任任务,在这些任务中挑出最关键的三到四项任务。

(在这个环节,我对成功有了新的定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再一次的击中我。再次重读,才意识到这才是人生成功的标准,但求无悔。回想高考,虽然最终没能考入理想的学校,学习规划和方法上还有很多不足,但是那个全班最努力的自己是值得自己骄傲的。)

3.在0-100%这个尺度上衡量你有多少自信对于完成上述关键任务。是否自信到:

至少能完成这些任务?

在做这些工作时,达到自己和他人的期望?

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表现卓越?

4、接下来,我们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和得心应手的领域。把精力集中在你的梦想和渴望上,选择一个一直想尝试或者希望做得更好的生活领域,运用类似的分析法,试着细分出这一领域的核心任务或要素。

参考3信心程度的描述,衡量一下你在这些任务或要素上的信心程度。你是否能总结出哪些能力既可以应用在你擅长的领域,又可以用在尚未探索的新领域。

从上述练习中你有什么发现?你关注的新领域与你熟悉的领域相距有多远?也就是说,你自己是否走出了你的舒适区?新领域带来的挑战是否与你的强项也就是你自己充满信心能够解决胜任的任务相关?

在开始工作之前,你是否有想过有些事你无法胜任,并被消极因素占据头脑所困扰?在面对新挑战时,为了提高自己的自信,你会如何寻求支持、指引或相关资源?

评估自己对每一个人物或要素的自信水平。

信心十足的领域:自己高中学好英语的经验

努力的学习英语获得成功最关键的任务:

(1)解决问题的工具:感谢当时的英语老师帮我们买了一本牛津字典,有了这个工具,不懂的词可以随时去查。 100%

(2)明确的行动内容:规定自己每天早饭时间一篇英语阅读,午饭时间一篇英语阅读,午休前一篇改错。100%

(3)设置固定的时间地点:给自己创造了一个不受打扰的时间空间,结合生活作息,让自己有专门的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去做固定的事情。 100%

新任务:撰写一本持续行动的书,

关键任务:

(1)问题导向,持续学习梳理内容框架并指导自己行动,完成这本书。不懂的要学会寻求帮助(有经验的人、相关书籍、网络搜索)

(2)和更多的朋友连接互动了解内容是否对大家有帮助。

(3)结果导向,安排出固定的时间地点,固定的工作量,半个小时或者一千字来检查自己的完成进度

当去尝试新的领域,只有当他们能够克服恐惧与对改变的抵制,将它们的信心水平提升到超过某一特定的“阈值”,并且迈出重要的第一步时,才有可能真正去做这些事情。

开发方法:驾驭/成功体验、替代学习/模仿、社会说服以及生理心理上的唤醒。

动机的强弱是建立在我们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获得成功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不自信的原因,是因为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对于实现路径的拆解并不清楚,所以秘诀就是想下拆分,找到那些自己有足够动机也有足够认知去完成的动作,建立信任开始行动。

自我效能的五个发现:

发现一:自我效能与具体领域有关,有些方式是你的优势,超出了舒适区,信心就会下降。

发现二:自我效能是建立在练习或熟悉掌握的基础上,效能是基于你对自己未来成功的可能性的评估,积极的自我效能评价需要你有一些相关的经验。

发现三:自我效能总有提升的空间

发现四:自我效能受他人的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或是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当有人相信你时,你就会变得相信自己。当你看到那些与你自己在很多方面相似的人完成了特定的任务,实现了特定的目标,而你也对这些任务和目标感兴趣时,你就开始对自己也能做到这些变得有信心,“替代学习”是提高自我效能的形式,关键是你要有识别这种“榜样”的能力。

发现五:自我效能是变化的,受经验,身心健康和工具效能等影响。

自我效能的建立在班杜拉提出的五个认知过程之上:象征化、预先思考、观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

象征化:在脑海中创建一个心理图像或模型的阶段,可以作为将来的行动指南。想象自己达成这个目标的样子。

预先思考:根据希望达成的绩效水平以及预期结果,来计划行动。

观察:利用观察和模仿认知过程来向他人学习,看看别人是怎么做,了解那些有用,那些没用。

自我调节:激发自我意识,进行自我调节。

反思:通过回顾过去的行动,找到优化改进的地方。

自我效能的量级和强度:量级是只个人所期望克服困难的难度水平。强度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确认程度,即是否有把握完成某一难度水平的任务。

当你没有做到一件事情时,如果这件事情很重要,不要考虑这件事的大小,沉下心来,很可能是你的能力没有达到,在这个领域,就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能力。

通过熟练掌握与成功体验来开发自我效能

“熟能生巧”,成功能树立信心。开发和信心和自我效能最可靠的方法是你要培养某一项任务的效能,就在这项任务的完成过中反复体验成功。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部分,并且一次一小部分地教给受训者所有的简单子技能。这使受训者能更频繁地体验“小成功”,增强自信。

训练的核心就尽可能降低失败的可能性,提高成功概率,通过任务拆解,降低难度,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专注等方式。培养自信。“慢就是快”

通过替代学习/模仿来开发自我效能,观察别人成功失败的经历,增强自己的信心。

通过社会说服和积极反馈来开发自我效能

心理和生理觉醒及健康与自我效能。

先完成再完美,文字留痕,常常回顾自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