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曾国藩的日课以自省为要,记了三十年的日记,天天都在反省自己的过错和不足,不但反省一言一行,甚至连动心发念都要反省。曾国藩认为正是日课帮自己从“无恒”成为“有恒”之人。
今天又读了一遍张宏杰的《曾国藩传》中写日记这一段,挺有意思的。
曾国藩进京之后结识了唐鉴、倭仁等有识之士,学习人家写日记。现存曾国藩日记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也是很有仪式感了,不过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就中断了。第二年六月初七他立了个flag,“拟自今以后,每日早起”,还给自己规定了什么时辰做什么功课。结果到当月二十四就因为生病又中断了日记,有记录的16天里早起失败率达到了50%,给自己规定的“习大字一百”只完成了一天。原来像曾国藩这样的人也有立了flag啪啪打脸的时候。
于是他又去向唐鉴请教,唐鉴说,这方面你可得向人家倭仁前辈学习,人家记日记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反省自己,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人家每天在日记中记录好几条自己的不足,不管公务繁忙或者出差在外,都坚持记录,从不间断。再看看你的日记,记得不连贯就不说了,还敷衍了事,记成流水账,没有明确的目的,最要命的是不能自我兑现,这怎么行?
于是,唐鉴给曾国藩支了三招:
第一,要以诚敬之心记日记,每日用恭楷书写,把写日记当作一件大事。
第二,要做好研几的工作,所谓几就是细节和苗头,要通过细微之处的反思来改变自己。
第三,要师友夹持,让师长朋友传看点评自己的日记,用外部的力量来督促自己。
自(1840年)十月初一起,曾国藩开始照此法写日记,一写就是三十多年。他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第一,态度最重要。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解决为什么,不要盲从。看人家写日记你也写,不去想清楚写日记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往往难以持久,即便是曾国藩也不例外。30岁时,曾国藩立志作圣人,“不为圣人,则为禽兽。”可见其决心之坚。要达成目标需要正确的方法,当他经过指点明白了写日记是为了日省,是作圣人的必经之路,并以恭敬的态度以正楷书写,才坚持了下来。
第二,细节打磨是通往专精之路。之前读《刻意练习》不明白何为“心理表征”,现在觉得就是关于一个事物的一切细节,你掌握的细节越多,你的技巧就越精湛。曾国藩在写八股文上也进行了一番刻意练习。他连续落榜六次才考中秀才,特别是第六次落榜对他打击很大,他的文章被作为反面典型公布出来,考官对他对评语是“文理欠通”。痛定思痛,他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的同题作文逐股对比,总结出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接下来的一年,他在文章的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这才有了第七次的高中秀才。而且之后考举人、进士简直开了挂 ,考翰林时更是超常发挥,取得一等第三名的好成绩,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了他的文章非常喜欢,改为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
第三,打造开放系统。日省是自我监督,师友夹持则是利用外力,用辉哥的话说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外界的反馈中获得改进的方向,助力自己不断升级。在改变自己的路上,既要“猛火攻”也要“慢火熬”。对于自己的不足,要做到即知即改。对于长远目标也要熬得住,耐得住,等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