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大脑的黄金时间
① 知易行难,坚持更难。
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起床后的两三个小时大脑机能最充沛。根据脑科学的理论,在头脑机能最高的时间段,做最适合的工作,可以将工作效率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甚至更高。合理分配好工作,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② 管理好时间的拼图,把握专注力的节奏
但是向早晨这样时间段并不是一直都有,想要维持一天都集中精力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掌握好自己的规律,对专注力进行“重启。”
假如把早晨的专注力值看成100,我们有时候可以超频到120,当然这是很难得,但如果我们把平常的专注力从70提高到90就会相对容易一些,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就是
当我们感到疲劳的时候要学会适当休息。
针对专注力的时间问题,日本有位神经科医生对此作了一个调研,他有一个朋友做同声传译,大家都知道做同声传译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是这种高度的专注力只能维持10分钟,15分钟则是极限,所以重要的会议中,翻译人员都是3人一组轮换工作。而听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很多古典名曲都是15-20分钟左右为一个乐章,中间加入小休止。
人的高度专注力一般只能位置15-20分钟左右,也可以说人的专注力可以看做一个时间单位。
关于时间单位概念,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普遍例子。学生课堂时间一般都是45分钟,中间有10分钟休息,为什么是45分钟?
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只能持续45分钟。
还有一般的电视剧,每一集的时间也都在45分钟左右,足球比赛90分钟分为上下半场,中间休息时间运动员不仅可以恢复体力,也可以分配专注力。
曾因提出“游戏脑”的概念而出名的日本大学文理学院的森昭雄教授也曾说过,人的专注力持续的极限是40分钟。他还劝诫上班族说:“如果你的工作主要是面对电脑处理文件,最好每隔40~50分钟就休息一下。”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最好以15分钟为基本时间单位,每隔15分钟小休息一下。以3个15分钟为一个工作单元,45分钟大休息一下。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专注力持续更长的时间。
人类的专注力持续时间比较有限,在人体内还有一种周期性规律,叫做“亚昼夜节律。”(ultradian rhythm)亚昼夜节律以90分钟为周期。通过研究人类的脑电波,学者发现,人的清醒度会以90分钟为周期发生变化。说得具体一点,人脑比较清醒的90分钟和产生倦意的20分钟会交替形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周期因人而异,大致范围在70-110分钟左右,所以专注力的时间在每个人之间也存在差异。
上面我们把时间分为了15·45·90三个时段,但15·45·90分钟并不是固定时间,主要是说我们应该合理的把握自己的时间点,和节奏。
关于这个时间节奏,不存在刻意,假如你的投入程度在不知不觉的提高中,就不要在意的去看时间,见到很多人会在书桌上专门摆这个一个用来记录学习时间的表,这难道不是一个影响专注力的因素吗?
该如何提高专注力?
① 首先我们要排除外在杂念
专注力的时间节奏是人潜在机能,不用刻意停止或者开始。我们可以把专注力看做高铁,都知道高铁两边都栅栏做保护,防止任何意外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铁以高速运行。
我们的思维也是一样,影响我们专注力的因素就是你眼前的东西,杂乱无章的桌面绝对是影响你注意力的原因之一。
有关娱乐或者消耗时间的东西都应该放在看不见的地方,而随时都能用到的工具要放在固定位置,每次都可以最快的找到。
电脑桌面也是一样,收集到的素材做好分类,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最简单方法就是把这个文件夹的命名写清楚内容或者用途。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吧,明明记得刚才哪里看到的,怎么不见了?!所以这些最不起眼的细节,但是确实能够方便不少。
② 专注力的杀手——思考杂念!
这条我觉得是最有用的!
在专注工作或者学习的过程中,都会走神儿。
“哎!中午吃什么?”
“晚上看电影去吧?”
或者你还在为昨天吃的瓜津津回味。这些不必要的杂念可以摒弃了。
当然也有很多灵感冒出来,我们决不能就让他溜走,但是眼前的事也在进行中,一心不能二用,不抓住灵感就转瞬即逝该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立马把灵感记录下来,我说的记录不是记在脑子里,而是用笔写下来。所以最好养成习惯就是在眼前永远放个本子,随时随刻记录脑海中闪现的灵感。当你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后,你就会可以完全投入到眼前的工作中,而且不会再惦记着影响你的专注力。
关于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动作,苏联心理学家蔡戈尼克通过心理学实验对此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当目标没有实现时,人对未完成的课题记忆比较深刻。但目标实现后,人对已经完成的课题,记忆就没那么深刻了。” 这种现象叫做“蔡戈尼克效应。”
上面所提到的杂念,反复出现在脑海里,因为它们就是“尚未完成的课题”,所以使我们的头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忘不掉理还乱。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终结这个“尚未完成的课题”,落实到现实中的动作就是把它写下来,这样你既不会忘掉刚才的“杂念”,也不会耽误此刻大脑专注力的进程。
③ 给自己限制时间
这一点需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如果不遵守自己定下的规则,那么这点就可以跳过。
小学生在开学前两天就可以把拖了两个月的暑假作业全部写完!这样事我也办过。“背水一战”“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咬人”……这些俗语告诉我们,当人陷入紧急状况时,可以发挥出超常的能力。而这些例子都是被动发挥潜能,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主动发挥。所以就要求我们给自己限制时间。
小到以秒计算,大到以月、年计算。天天别人上班你也上班,别人吃饭你也吃饭,突然人家升职加薪了,你只能干瞪眼。将时间可视化,明确要求自己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件事,就必须得完成。
这一点可以结合上面一点一起用,本子上记下来的“接下来的计划”,可以给这个计划定个时间,比如晚上聚餐,但是在聚餐之前今天的工作量必须得完成,想必都试过如果不完成,心里惦记着,饭也吃不开心这种事情吧。给自己定好了下午6点前完成,把这个概念深入你就会形成自己的紧迫感。
研究表明,人在紧急情况下,脑内会分泌一种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使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能提升学习能力,使头脑变得清醒。由此,大脑就能发挥出最高机能。而专注的过程往往时间过得很快,你也不会翘首以盼等待着下班。
关于大的时间点,推荐可以下载个时间app,虽然就是计时用也有些鸡肋,但是当你每天看一下,你就会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感,在搭配着定期给自己总结做复盘,有时候就得把自己比做成牙膏,你得挤着自己往前。
④运动与午休可以重启专注力
没有人能一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如果有那肯定吃多药。
午休并不是必须的,但午休肯定能回血,而且要掌握好时间,就像泡椒猪肝一样,炒久了就老了。午休15-20分钟最好,亲测有效,因为睡多了起来会有很严重的“厌世”情绪,半个小时或者更久的时间内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
晚上这个时间很奇怪,很大一部分人都喜欢在晚上做事,基本上是属于对环境的依赖,比较安静。剩下的人如果想在晚上学习或者工作,在做事前能够运动是最好,微微出汗的那种,感觉到身体热了就可以。运动一下可以提高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等脑内物质的浓度,可以让你在接下来90分钟里一直充满能量,而且心情会更舒畅。
有些人会说工作一天了很累、不想动,就像吃吃零食看看剧。那你更应该运动。
因为运动带来的只有好处非常多:
1.增加海马体的神经数量,强化长期记忆。
运动可以促进BDNF的分泌,从而加快神经细胞的增殖。
2.促进大脑发育。
运动可以增加脑容量,增加神经突触之间的网络连接。
3.运动后人的学习能力会有所提升。
人在跑步机上跑35分钟,之后马上测试,结果发现人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都有所提升。
4.头脑变灵活了。
科学家对于“爱运动的人”和“不爱运动的人”进行了长期记忆、推理能力、专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流动性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测试,结果发现“爱运动的人”成绩都要优于“不爱运动的人”。
5.提高记忆能力。
人在运动后的记忆能力与运动前相比,提高了50%。
6.睡眠质量高。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每周累积运动时间达到150分钟的人,睡眠质量能提高65%,而白天的困倦感则会减少65%,白天的疲劳感和专注力涣散的问题也会减少45%。所以,定期坚持运动可以让晚上的睡眠更好,白天的专注力得到大幅提高。
7.干劲高涨。
人在开始运动之后,体内马上会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有一个绰号叫作“积极性物质”。多巴胺还具有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而且,长期坚持运动可以增强多巴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人的工作、生活的积极性。
对于养成运动的习惯之后,你的时间利用率肯定会随之变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毕竟亚里士多德说的好:“生命在于运动。”
睡前与睡后
早睡早起就不说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做到。但在在睡觉前能够放下手机,用好这入睡前的时间,也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① 睡前15分钟
有研究表明睡前的15分钟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在这15分钟内不要想太多杂念东西,可以对今天的工作、学习的内容进行复盘,然后在大致规划一下明天的任务,这种方法简直不要太好用!这里所指的睡前,是躺在床上即将睡觉的时候,不仅可以快速入睡,而且可以记住很多东西。
②起床前5分钟
相对应的起床前5分钟,当闹钟响了,关掉闹钟后千万千万不要再把眼睛闭上,因为闭上眼睛时间是呈几何的度过,你以为的五分钟会变成半小时,恐怖如斯,在此刻肯定出现了时间黑洞! 为了避免这种怪异现象发生,以及接下来一天的连锁反应,当我们关掉闹钟的时候,只要坚持睁开眼,然后想一下今天大致的计划,要做些什么,哪些要完成,哪些要继续,五分钟后起床,今天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最后一点就是心情很重要,心情好的时候遇到困难你会视为学习的机会,心情不好你只会消极,接着就是如星火燎原所有负面情绪都来。
以上内容来自于《为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作了总结和感悟。基本上都是尽人皆知的道理,记录下来为的就是能够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