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创作的灵感从来都来自痛苦,就像我自己,在最孤单压抑的阶段写出来最多的文章,有最丰盛的表达的欲望。这个观点很完美的解释了很多有名的艺术家,作家,卡夫卡,梵高,他们或许潦倒,过的很糟糕。就像朴树在做新专辑时,因为不够完美而总是很痛苦。后来我知道,有人在创作时,是可以有完全的享受的。
后来我又觉得,创作的情绪,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快乐悲伤孤寂失望,混杂的情绪才最合理,也最真实。
我以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是过于自卑就是过于狂妄,所以他们可以分为极端的两类,埋头学习一语不发的乖学生和肆意放纵不受拘束的小混混。我为自己的理论感到骄傲,因为结论总是来自于亲身实践。后来我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爱和陪伴,不管什么样的家庭状况,都可以有完美的成长经历,那种,只要一回忆,可以笑出声的那种。这个发现让我惊讶,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也不敢奢望会经历。
总是先入为主的带入自己的想法,又在一次次刷新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总是旁观不同的声音,随留言左右摇摆,直到混沌不清,迷失方向。
我把它称作,因为年轻,所以没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也可以说是,因为见识不够,因为内在匮乏,所以没有观点,随波逐流。
最近上热搜的《后浪》,受到大众一致的好评。然而我关注它,是因为听到了一些一样的声音,我听到有一些人说“我不喜欢后浪”或者是“后浪让我觉得很恶心”。我接纳了这些恶意的评价,并怀揣着抵触的情绪去看这部短片,我很平静的看完了,并没有受到鼓舞,也没有感到厌恶。默不作声,转眼就忘。批判和赞扬的观点,我全部接纳,所以中庸,所以没有观点,所以没有自我。
我想我说的不仅仅是我自己,片面的思想和没有思想,是很多人的现状。
由此想到所谓饭圈文化,由此想到所谓227,想到所谓私生,所谓黑粉,所谓无脑的狂热。在价值观还未成型时,思想轻易就被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些人左右,成为傀儡而不自知,实在是极大的悲哀。如果有一天回想起来,不知会不会发觉,当初自己坚定相信的正确,过了很久再看,才发现是一时脑热的错误。
错误已经产生,自己亲自在别人身上刻下的伤已经结了痂,后悔莫及。
我应该说什么?“保持清醒,保持理智。未知全貌,不做评论。”这样对吗?好像又不对。发声是所有人的自由,如果把不了解不评价的枷锁套在所有人身上,社交网络可能就不会有什么来自大众的声音了。
所以话只讲半句,保持清醒,保持理智,这是建议。
最后的最后,保持文明,保持体面,这是底线。
写到这里,作为一个还在随波逐流的人,想告诉和我一样的许许多多人,多看些书,多走些路,少被带些节奏,包容世界的多元,世界才能包容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