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小时,总计509小时,第476日。
阅读《娜塔莎之舞》至11%
所有这些作品的首要主题都是俄罗斯——它的人物、它的历史、它的习俗惯例、它的精神实质,以及它的命运。以一种超凡——如果不是俄罗斯独有——的形式,这个国家的艺术活力几乎全部奉献给了对把握自身民族身份的探求。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艺术家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肩负起道德领袖和民族先知的重担,而国家对他们的恐惧和迫害又是如此之甚。在政治理念上,他们与俄罗斯当局格格不入;在教育水平上,他们又与俄罗斯农民生分;于是,艺术家全靠自己,通过文学与艺术来创建一个价值和理念意义上的民族共同体。娜塔莎之舞就是这样一个开场白。它的核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相遇:上层阶级的欧洲文化与农民的俄罗斯文化。 1812 年战争是两者第一次联手推动了民族的形成。受到了农奴爱国热情的鼓舞,娜塔莎那一代的贵族开始突破他们自身阶层的外国传统,转而寻求一种建立在“俄罗斯”原则基础之上的民族意识。他们用母语取代法语,并将自己的风俗和衣着、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品位都俄罗斯化了;他们走入乡村去了解民间传说、舞蹈和音乐,希望能够在所有艺术形式中塑造一种民族风格,来接近和教育普罗大众。
莫斯科公国的文明是一种宗教文明,它植根于东正教会的精神传统可以追溯到拜占庭时期。在某些方面,它和中欧的中世纪文化很相似,两者在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都有联系,但是历史和文化上它一直隔绝于欧洲之外。它的西部领土只不过是欧洲大陆上的一个落脚点: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直到 18 世纪 20 年代才被纳入俄罗斯版图,而乌克兰西部和大部分的波兰领土则要等到 18 世纪末。与中欧不同,莫斯科公国极少受到文艺复兴和 16 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也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或者近代的科学革命。它没有欧洲意义上的大城市,没有扶持艺术的王公贵族或者宗教权贵,也没有真正的公民或者中产阶级。除了修道院之外,不存在大学或者公立学校。
这个欧洲梦的表面之下,过去的俄罗斯仍然若隐若现。迫于沙皇的命令,贵族们为自己在彼得堡的豪宅修建了古色古香的门面,但庭院深处却犹如莫斯科的农家院,家禽家畜到处乱窜。彼得不得不颁布各种规定,禁止牛和猪在他那漂亮的欧式马路上闲逛。波将金公爵有一次邀请一位小贵族来他的府邸参加晚宴,这名客人被安排坐在桌子的尾端。事后公爵问他对食物是否满意。“非常满意,阁下,”客人回答道,“每一道菜我都看到了。”
将女奴收房在 18 世纪和 19 世纪早期是非常普遍的做法。讽刺的是,在俄罗斯的贵族中,这被视为一种欧式礼仪和文明的标志。她们中的一些,像舍列梅捷夫家的,享受着礼物和各种赞助;但是其他人却只能生活在地主老爷的绝对权力阴影下。1762 年,彼得三世解除了贵族必须为国家服役的强制性规定。彼得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希望她的贵族能跟欧洲的贵族一样。这是贵族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解除了国家义务之后,许多贵族回到乡村建设他们的庄园。接下来几十年是奢华宫殿涌现的黄金时期。这些宫殿拥有画廊、赏心悦目的公园和花园,以及首次在俄罗斯农村出现的乐队和剧院。庄园不再仅仅作为经济单位或者生活场所,它成为俄罗斯广袤乡土上的欧洲文化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