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小说《坏小孩》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成为了近期的一大看点。为什么这部剧火了?说白了,其实是因为《隐秘的角落》中,表现出了对于童年阴影的解读,以及对于人性扭曲的剖析。
在很多人看来,小孩就是要听话,乖小孩是永远不会犯错,也不会欺骗别人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孩的年龄走过来的,相信,大家都会对于自己童年的心理有所判断。
其实,小孩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天真单纯,换句话说,他们的思想里,或多或少都会隐匿着些许不为人知的秘密。孩子们的心思,也许被他们天真无邪的外表隐藏了。但是,心细的父母,一定会从子女的一举一动中,感觉到小孩心理上或者情感上的微妙变动。
一、小孩坏起来,远比大人恐怖
在心理学方面,小孩子的情感灵敏度极高,也就是说,他们的阈下知觉很低。这意味着,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小孩们的高度关注。
另外,根据发展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部分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方面,人的童年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举例来说,儿童在学习语言、乐器、各种技巧,或者性格习得等方面,做得远远好于成年人。
就这一点来讲,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假若用得好,儿童会更快速地学到有益于自身人格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用不好的话,他们便更容易误入歧途。
在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中,小女孩普普相貌可爱,却善于说谎,用自己的语言和外表赢得别人的信任,达到自己心中的目的。严良在偷张东升手机的时候一气呵成,娴熟的惯犯般的手法,与他稚嫩的外表,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是,普普的最终目的不是欺骗,而是给弟弟治病,严良也不是以盗窃为业。他们怎样才走上了这样极端的路子?答案就是无知。儿童的判断力不如成年人,他们的是非观并不稳定,容易被操控和带偏。
因此,小孩坏起来,远比大人恐怖。
二、以恶制恶,坏小孩可能会越来越多
我国的社会法治水平不断提高,立法水平不断完善,却出现了犯罪年龄低龄化的极个别案例。网友们义愤填膺,对于少年犯的所作所为不能容忍。更有某些极端的网友们,对于先行法律提出了质疑。
比如,有的网友表示,《刑法》到底是为了保护少年犯,还是为了保护受害者?等等。更有人呼吁修改法律,将《刑法》中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部分作适当调整,例如,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限制。
不得不承认,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小孩开始越来越成人化。尼尔波兹曼所著作品《童年的消逝》,就很好地佐证了上述观点。
在我看来,降低刑事责任的年龄,并不能真正起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用。《刑法》是最严酷的惩罚措施,毫无疑问,对于人身自由和生命的剥夺,是谁也不想看到的。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如果秉持着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杀人偿命的报偿理念,得一时之痛快,却免不了后人重蹈覆辙。我觉得,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对儿童的关怀教育。
毫不客气地说,坏小孩都是父母一手培养的。
三、乖小孩坏起来,更可怕
传统理念要求孩子乖,听话的孩子才是招人喜欢的。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打到他听话为止。然而,每个人都是情绪的集合,他们是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庸。
当然了,一般来说,儿童的情绪控制力,以及情绪消解能力是不如成年人的。婴儿阶段,他们通过啼哭发泄情绪;幼儿阶段,他们通过拥抱缓解紧张情绪;童年阶段,他们会通过更丰富的语言,或者肢体动作、各种行为举止,来疏解自己的不满情绪。
本来,情绪的宣泄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却往往被中国的父母,当作不听话的表现。难道,孩子们就一定是每天笑呵呵,无忧无虑的吗?
在心理学方面,人们通常会选择忘记那些让自己不高兴,或者羞于启齿的事情。这种情况叫做选择性遗忘。成年之后的我们,在回想童年的时候,往往只能记住美好的事物,而对于糟糕的事情一律忘记。
可是,小孩却正在经历童年,他们的童年中,有喜有忧,并不是成年人脑海中回忆的童年那样天真烂漫。于是,成年人与儿童之间就形成了知沟,对于同一件事物,成年人与儿童有着不同的理解。
说实话,儿童对于自己童年的理解,才是完整的。父母所认为的美好童年,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
父母眼中的乖小孩,其实是被父母操控下的表象,他们内心或许早已像《隐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阳一样,积郁已久,正在伺机爆发。
乖小孩一旦爆发,便如火山喷涌而出的岩浆,破坏力更大,所做出的行为也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