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不同的生活方式会塑造创作者不同的性格,自然而然地也会痕迹明显地体现在作品当中。为了构建自己的文学作品,我也会潜入生活的洪流之中,去收集大量的创作素材,这些素材大部分都是感性、散乱的,但是贴近现实,却也不乏俗套、多余或者弃之不用。
大师弗兰兹·卡夫卡的《审判》是一本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听闻他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时期的社会状况,那是一种不安和异化的社会背景,是帝国主义的力量,这种社会土壤特别容易造成毁灭与摧残,人与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绝望;另一方面是他的未婚妻,是女人的力量,他和她在感情上的纠葛最终导致婚约的解除,他内心的矛盾以及孤独苦闷催生出了对道德和罪责的拷问。
刚准备阅读卡夫卡的《审判》时,朋友建议我先读一读他的《城堡》和《失踪者》,反正都是隐晦、荒诞派。最终我还是选择了首先读完《审判》。审判,这个词更具哲学涵义,会联想到现实中的法庭,它应该包括实际的法律权力,更是权威的象征。我想,要想提前理解现实社会,通过审判不会错,而且根据自身经验也特别适合反思。
审判总是绝对的,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不,约瑟夫·K什么坏事也没干,却在一天清晨被一股无形的力量逮捕了,他当即也就顺从了,只能任由这股力量将他带往一个未知的地方。
由于文字太涩,阅读《审判》时,我没有选择急急忙忙地一口气读完,而是经常停一停。然后,陷入沉思,产生遐想,还有从约瑟夫·K接触过的律师、画家、银行经理,甚至妈妈和叔叔身上引申出的寓意。尽管小人物很多,约瑟夫·K却会向他们提出深刻的现实问题,从而表现出面对命运、道德和秩序力量的困惑与挣扎。
面对画家直截了当的提问,约瑟夫·K说:“我百分之百是无辜的。”画家却说:“法院从来都不改变他们的观点。如果我把所有的法官都挨个画在画布上,您站在画布前面为自己辩护的话,您也会比在真正的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更有成功的希望。”这么明显又矛盾而且局限于社会法庭范围内的力量感受,也已给约瑟夫·K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卡夫卡在分析画家的环境时,文字看似僵硬、超出规定,文笔看似呆板、不灵活,却是精心设计安排的人物环境和独特词汇,不仅表达出了内心的矛盾,还具有独特的形象和美感。因为太过荒诞,很难燃烧起阅读者内心的火焰,有的只会是阴沉和凄惨之感,但是那种无形的力量却刻画出了有形的轮廓。
这股力量,也蓦地唤起了我对时间的联想,以及命运中的偶然性和无穷的可能性。它如同《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时刻分岔“目前这个时刻......在另一个时刻......再在另一个时刻,我说着目前所说的话,不过我是个错误,是个幽灵”。卡夫卡也一定相信命运的轨迹可以分岔吧,所以为了得到公正的审判,他才会带着阅读者们到处晃荡。于是,他开始无视一切阻碍和羞耻,转而直接捕捉和求助那些属于男人的内心欲望和情感:女人。
刚开始,约瑟夫·K接受“女人的手还真能够在神不知鬼不觉之间整顿好一切”,这是捕捉房东格鲁巴赫太太的魔力。接着他就因为毕尔斯特奈小姐特殊的吸引力,“先吻她的嘴,然后又在她的脸上吻来吻去,活似一头饥渴的动物”,她是他第一个求助的女人,而且是他的邻居。说实话,初次被捕,约瑟夫·K有点儿失常,他需要她的倾听和共情。之后她却搬走了,被另一位女房客所替代。那一刻,他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眷恋。
初审时,约瑟夫·K碰到了那名女洗衣工。她不仅是社会底层的洗衣妇,更是法院听差的妻子和检察官的情人。但是,她却还在极力引诱他。他开始烦恼。这也是卡夫卡的愤怒,面对无孔不入的力量,这种愤怒揭露的正是个体的渺小和无助。人们常说:社会的底层人员天生就带有一种叛逆气质或者毛躁特质,与法律格格不入。他们不愿意相信可以对抗外在的力量,就好像不相信男人可以对抗女人的诱惑一样。对女人的那种好感,会驱使卡夫卡或者约瑟夫·K这样的男人无视一切,甚至不像常人那样去思考,激情过后,得而复失,开始挣扎、痛苦、腐蚀,却怎么也无法抵抗。
“她——穿着白色的长围裙站在门厅里,手里举着一支蜡烛。”这是莱妮出场时的人物刻画。当时,我估计约瑟夫·K的心都要被融化了。莱妮作为律师的情妇,也是律师的女看护。她通过生理上的吸引与心理上的诱惑,成功俘获了约瑟夫·K的心。尽管他知道不可为,却还是经受不起,必须接受莱妮的诱惑和自己的不理智,最终与她发生了关系。一定包括她的缘故,也可以称之为和她之间情感的纠葛,约瑟夫·K在犹豫和不安之中,解聘了律师,从而陷入了更大的不自由困境。
有人认为,个体作死,必定会被消灭。约瑟夫·K被灭时,是被一把刀戳进了他的心脏,并在里面搅了两下。关键还被杀害他的人说成:“活像一条狗!”这是何等的讽刺和羞耻,蝼蚁的挣扎在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一切都是徒劳,经过碾压而成尘埃,然后灰飞烟灭。
约瑟夫·K说:“谎言变成了世界的秩序。”好可悲,也好无力。女人拥有卡夫卡笔下的约瑟夫·K不可抗拒的力量,这是窥视,也是影射,法律也是一样,社会更是如此,还是直指内心的那种,内心所隐藏的一切,都将接受审判。
好多天之前,我就读完了这本《审判》,想了好久,才串联出这篇有关“力量”的主题,肯定很生硬,但于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依然很难理解,却也细思极恐,卡夫卡一定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用来揭示、反省和觉醒,可能还会拥有一点点的希望。面对无法抗拒的力量,当一个人自信全无,心碎之时,谁说命运的转机就一定不会悄然而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