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学完我又想起了当年研究生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我成了那几个被教育部抽中盲审的幸运儿之一。关键是直到导师给我打电话我才知道这个噩耗,天真老师对我甚是无语。在帮助我修改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深深感受到导师的无奈,语言逻辑错误、前言不搭后语,正是网上最时兴的段子,导师修改学生的论文,就是给一辆破三轮,装上了玛莎拉蒂的方向盘。我就在一次次的心惊胆战的修改中走过了盲审,所以答辩环节我也是轻轻松就被放过去了。如今想来甚是唏嘘,教了这几年学生,说明文上完了几遍,我才对其中理性、逻辑和睿智有了一点点的认识。
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教学有这样一段话,他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譬如一篇议论文,开头提出问题,然后从几个方面来说,而着重说的是某一个方面,其余几个方面只说了一点儿。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一定有道理。读的时候就得揣摩这个道理。再往细处说,第二句跟头一句是怎样连接的,第三句跟第二句又是怎样连接的,第二段跟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第三段跟第二段又有什么关系,诸如此类,都要搞清楚。这些就叫基本功。”虽然这里说的是议论文,但是对说明文同样适用。写文章如果能做到思路清晰,句段关系明晰,那作者本人的思路也必然是清楚明了,尽显睿智的。
在学习文章中的四篇课文的时候,我带着学生分析每一篇文本的写作思路,包括上一句与下一句的关系,再加上平时的一些课文练习,深深被这些作者折服。没有一句废话,说的每一句或是为下文埋下一笔,或是为上文举例说明,或是做比较,突出特征······总之围绕着一个中心——说明对象的特征,竭尽一切所能,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简明准确间或生动的语言,思路清晰地向你介绍明白,这就是说明文,一切说明白,说清楚,不达目的不能称之为好的说明文。我常跟学生说,做说明文你不需要区猜测、揣摩作者的想法,特别简单,因为一切都在文本中,如果你找不到答案,说明这作者自己都没有说清楚说明白。然而学生已经有点思维定式,总想自己来概括总结一下,倒是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来。
说回这理性和睿智,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也常会思考,这是在训练学生的哪一项思维能力,在学习说明文的时候这一点尤其明显,一篇文章从中学习作者如何将事物或者事理进行逻辑推理。常说的最难的逻辑顺序也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尽管学生其实一直在无意识地使用逻辑。这种理性、逻辑、认知的培养,其实在其他学科中也是相互贯通的,以《中国石拱桥》为例,学完之后,我布置一项作业,希望学生能够选择中国桥梁相关的点,查阅资料,按照时间顺序来完成资料的整合与梳理(学生程度稍显吃力,时间顺序不失为一个容易上手和理解的训练切入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结合历史学的一些思维逻辑和说明文的一些知识点,慢慢有点融会贯通的启发。不过,这也只是皮毛,学生在说明文和以后的议论文的学习中,关于理性思维的训练还是会有很多的,也是难点。
能拥有清晰睿智的思路属实是万事成功的必备要素,电视中冷静霸气解决难题的人物形象非常让人仰慕,比如最近大火的李峋——你负责担心,我负责解决问题! 就还挺动心~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