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末,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大家都在逃生,全部的家当放在扁担的两头,一个人挑起来就走,俗称"一担挑"。
有这么一伙人,从山东南下,走到了现今江苏地界,位置靠海,脚踏盐碱地,放眼望去,周围尽是蒿草。就是这种种不出庄稼的地方,却是产盐的宝地。这一伙人放下了担子,担子落下的地方,就是日后村子坐落的地方。
几个人搭伙帮忙,在平地上盖起了棚子,用来遮风挡雨。然后就投入到了晒盐的浩大工程中。制盐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用锅煮的,有挖矿盐的,而这个地方因日照充足且东临黄海,所以这个地方制盐的方法为晒盐法。先挖一个20到30公分深,5亩地左右的一个方形浅滩,把海水引到浅滩里进行海水蒸发,提升海水盐浓度。这样的浅滩分为三级,等级越高,代表卤度越高。在第三级浅滩的后面有个长方形深水塘,水深一米五左右,宽度约10米,目的是下雨的时候,把浅滩里卤度较高的海水聚集到这里,防止辛辛苦苦快晒好的海水被雨水稀释了。接下来就是盐现身的池子了----结晶池。结晶池约十亩地,深50公分左右,这里海水卤度最高,卤水成红色,这样的卤水只要有充足的光照,在池子的底部就会形成一层盐的结晶。至此,盐就形成了。盐工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掀一锹挖出无边无际的盐场,用丰富的经验和智慧,把水晶般的盐从浑浊的海水里提炼出来,造福人类。
这伙人有的加入了晒盐的队伍里,有的加入了出海捕鱼的队伍里的,有的则是西进,开垦荒地,种上了粮食。而晒盐队伍里这伙人的后代,其中一个就是我的爷爷。
九十多岁的爷爷记忆有些模糊了,但是对一担挑却记得很清楚,因为那时候先人们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在一片荒地上发展成一个村子,这是个奇迹,也是我们作为后辈需要谨记的。
我与爷爷共处的记忆不多,因为从小就从村子里搬出,来到爸爸单位住,爸爸的盐工也是继承爷爷的。唯一的与爷爷记忆片段就是每年过节去看望爷爷的时候,爷爷给我们的压岁钱。爷爷话少,身体还算硬朗,但年事已高,平日里只是晒晒太阳,陪着奶奶。我们这些娃拿到爷爷给的压岁钱,就顾自出去玩了。后来,我们也大了,我们这些孙子辈有的娃儿都五六岁了,再与爷爷相处的时候就想多多和长辈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
如今盐滩早已变成水产养殖业塘,近百岁的爷爷今天也驾鹤西去。每一代人有他的那一代人所肩负的使命,但是先辈们辛辛苦苦为我们的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我可时时刻刻谨记在心。
----仅以此文纪念我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