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推出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年代剧《人生之路》。一经播出,就在观众中惹起了轩然大波。我所在的一个本地业余作家群里更是骂声一片。
“挎着篮子、骑着自行车的女子才是巧珍,开拖拉机不知是谁!”
“《人生之路》不是路遥的《人生》,是导演和编剧的。”
“演员的口音听起来好别扭,既不是普通话也不是陕北方言!”
“路遥要是看到这个剧,一定会被气活过来!”
……
总之,是众口一词的否定,还有很多气愤。
作为一名从陕北高原上走出的大作家,路遥是陕北人的骄傲。他在陕北的作家们心里,已经是一个圣洁的存在,他们不能容忍他的作品被人改编,接受不了与原著情节相差甚远的剧情。于是,路遥粉们纷纷发文抵制,甚至,网上一众粉丝发出了下播该剧的呼声。
作为央视一套黄金档隆重推出的电视剧,真的就如人们评价的那么差吗?
还是要眼见为实,看罢再说。
断断续续看过三集后,感觉这剧确实有许多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比如,就人物形象来说,有路遥的原著为母本,有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为范例,有周里京、吴玉芳的人物形象先入为主,《人生之路》里的高加林、刘巧珍就很难进去人们的心里。
尤其是剧中巧珍的造型让人很难接受。刘巧珍虽然生在穷山僻壤的陕北,但家庭富裕,在读者的心目中她应该是盛开的山桃花,健康明媚,淳朴善良。而这剧里李沁扮演的刘巧珍,单薄消瘦,皮肤黑黑脏脏的,只显得牙齿又大又白,已经少了一些巧珍该有的健美与纯净,而动辄捂嘴笑的动作又显得矫揉造作,不够自然,表演的痕迹太明显了点。与此相仿的还有那位乡村女教师,毕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即使有着孩子的拖累,也不至于那样始终是一副头发凌乱、衣衫不整、邋里邋遢的形象吧?至于高加林,周里京略带忧郁的形象相比陈晓的眉头紧锁,自然又高级了许多。
更何况,的确还有一些剧情让人感觉莫名其妙,比如骑自行车的巧珍开上了拖拉机,目不识丁的马栓成了高考落榜的高中生,甚至还多了一个顶替高加林上大学的双星……
总之,种种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于《人生之路》的恶评,认为是在糟蹋经典。
但是,冷静下来,撇开固化形象、先入为主的偏见,站在与时俱进与创新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这部剧,似乎也不如大家评论的那么差!
首先,人物造型很接近生活。虽然个别形象有扮丑之嫌,但对于陕北农村人物的形象总体把握还是较为准确的。粗糙的皮肤、蓝色或黄色的解放服、而且相比于那些战争片中男女演员精致的妆容来说,却显示了一种进步。扮丑固然是一种矫枉过正,但这样忠实于现实的倾向还是要充分肯定。
其次,演员表演很到位。虽有用力过猛之感,但高加林的迷惘与痛苦、双星的不安与愧疚,巧珍的热烈与自卑,还是被演员较好地表达了出来。而几位老演员的方言虽然别扭,但表演却也真实接地气。
最后,情节的改动也值得商榷。对于经典的改编应该如何把握,是要完全忠实于原著,还是允许适当改动是个问题。从以往名著的改编来看不乏增添删减,有的也是比较成功的。但这次的变动有点大,让人感觉有点跳。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加入双星冒名顶替高加林上大学的情节是在追逐热点,是基于近些年频繁曝出的现实案例,以及2021年入刑的新立法。但是同村同姓的相互顶替还是有点狗血。而马栓变身高考落榜生,刘巧珍开上拖拉机,可能也是为了与时俱进,展示改革、教育成就的吧。
40集的剧情下来会演什么,从开头埋下的这些伏笔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矛盾的激烈程度,高加林如何开创出自己的人生之路,双星和父亲高明楼如何面对必然揭开的真相,高加林、黄亚萍、刘巧珍、马栓的感情戏又会如何走向,我们不妨多点耐心看看导演如何导,演员如何演。
借用勒旁的那句话,“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没有对传统的缓慢淘汰,就没有进步!”
相应地,“没有经典,就没有文明;没有对经典的超越,就没有进步!”
但关键的关键,是“超越”而不是“亵渎”或者其它。
在这个意义上,我更接受,《人生之路》不是路遥的《人生》,而是路遥们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