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怀疑自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关于童年的点点滴滴,总在我的文字里乐此不倦地写了又写。小时候长大很漫长,慢得一天有做不完的事,现在时间很快,快到忆一段往惜,一天就这么过了一半。儿时的美好纯真犹如一张千丝万缕的网,织满了我的整个童年。流淌在我生命的长河里,长长久久。
那时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世界。十几寸四四方方的模样,顶上配两根天线。还得在屋外用竹杆,支个更高的天线,才能收到信号。特别在我们边疆的小山村里,电视传媒,传入的格外晚。90年的时候,村里才有人家开始买电视机。第一家买电视机的,是一户富有的人家。第一次看到如此新奇的玩意儿,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好奇地去围观。一下把主人家给塞满了,后来的几天人数更是有增无减。
这下可愁坏了它的主人,如此下去,怎么得了,耗电不说,每天从早到晚家里闹哄哄的。后来它的主人家效仿县里的电影院一样,入场看电视实行收费,一次一角。办法还挺管用,自从收费后,看的人就一天比一天少。但如果有好看的电视剧,就和收费之前没什么两样,只是它的主人家,不再像以前那般嚷嚷了。
我也常常随父亲去看电视,每天吃过晚饭,父亲牵着我和弟弟就出门了。隐隐约约记得当时放的是“霍元甲”、“雪山飞狐”,父亲非常喜欢。而我却看得一头雾水,只知里面的人个个功夫了得,弟弟常常看到一半就睡着了。
后来,村里有些人家,也相继买了电视机。看电视的人分散了,不再一窝蜂的聚在一户人家,也不再收费。只是有几户人家,如果不是很亲的亲戚就不能进屋里看,只给在窗外远远的看。但也有阔气的人家,不分你我,大家都可以去看。可由于那户人家的爷爷非常喜欢京剧,常常放的是戏曲频道,去看的人就廖廖无几。
孩子们最爱看的是“小龙人”,为了抢占窗外的好位置,有些调皮捣蛋的时常会发生冲突。如果动静太大,惊扰了主人,主人家就拉上帘子谁也不得看。时光慢悠悠,孩子们盼呀盼,盼着自己的家,何时才能买上电视。在心里默默的祈祷。
日子就这么不紧不慢地过着,不知不觉我们都上了小学。突然有一天,放学回家,家门口围了好些人。屋里传来父亲的声音,“高点,往左点,右点,停停停……”。台头看,有个叔叔在房顶调天线,我和弟弟一看就全明白了。欢快地蹦进屋里,好家伙!一台电视机正放在厅里面,父亲已经把它打开。
一个阿姨打趣地说,“看,伊如。你爸爸这次是下了血本了,一下就买了自行车和电视机,以后你姐弟俩就不用去爬窗户看电视了。”我的头点得像个波浪鼓,弟弟进屋就乖乖的坐着,看得入了神。村里的小伙伴也闻声赶来,一双双明亮的眼睛紧紧盯着频幕,生怕错过了每一个镜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后来生活有了起色,能买上电视的人家越来越多,人们不用为看电视而发愁。节目也不再单一,电视剧也更加丰富多彩,如:经久不衰的“红楼梦”、“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有新加坡电视剧“塞外奇侠”、“金色珊顿道”、“情丝万缕”、“爱在女儿乡”、“烈焰奋情”、“霹雳红唇”,港剧“上海滩”,台湾剧“香帅传奇”,琼瑶系列的电视剧等等,直到现在,偶尔我还会搜索重温那时的经典。
小小的黑与白,串起了小山村,了解世界的窗口,人们开始向往,憧憬,思考。告诉孩子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通往外面纷繁的世界。
长大后,许多儿时的伙伴,都各自走出了小山村,走向外面纷繁的世界。而我却一直沉浸在童年的网里,千丝万缕,迟迟不想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