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动力学
在我看来执行力量的构成包括:
- 阻力
- 吸引力
- 驱动力
阻力
惰性。
吸引力-愿景目标
很多人问我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如何提高执行力。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个人的目标和愿景,那么没有执行力的需求。
长期的愿景和短期的小目标能带给我们吸引力。在愿景的吸引力下做事,行动更加轻松愉快。
驱动力-两害相权取其轻
仅有吸引力,难以克服惰性的阻力,还需要一种让自己不得不行动的力量:驱动力。
如果说吸引力是未来美好的诱惑,那么驱动力就是顶在脊背的刺刀。在一个试图赖床的清晨,我顿悟了这个道理。
假期回家,躺在床上,反复翻身,不愿起床。我很清楚唯有坚持早起学习,才可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假期回家是不是可以放纵放纵自己呢?那就继续睡吧。
但反思另一个角度,自己即将毕业工作,课题研究、感情、家庭中的很多问题还无力解决,早起学习是极少数自己可以有所行动,有所作为的事情。如此出现了两害相权的选择题:
- 继续赖床,耽误一个早晨的宝贵时间,无所进步?
- 果断起床,虽然有点冷,但学习几个小时有所进步?
如此,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起床干正事。
由此推演,很多缺乏行动力的症结在于,没有清楚地分析无所作为的代价。
从心理学考虑,人性对于损失的厌恶,大于收获的喜悦。从避免损失的角度思考,往往有更清晰的判断和执行。
问题的复杂性
很多问题我们不愿意处理,是因为显得麻烦、复杂。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说不清楚的事情叫做复杂,那么究竟什么是复杂呢?
一件复杂的事情往往有以下的特征:
- 需要多个步骤完成;
明显不可能通过一步解决,但不确知具体多少步骤。
此处我们进考虑哪些可行的常规事务,而非Mission Impossible. - 某些步骤存在不确定性;
不清楚某些步骤具体如何做,不确定性导致思维上的焦虑,容易拖延。换句话说,做事的步骤模糊,不具体。 - 某些步骤的结果不确知;
缺乏经验、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倾向于考虑失败的可能性。但没有应对步骤失败后的处理方案。这种情况进一步造成大脑的焦虑,如何缓解焦虑呢?拖延。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需要沟通的场合,沟通之前我们往往纠结于如果对方(领导)不同意我的想法怎么办。 - 时间投入大
事实上,人们并不讨厌消耗时间的事情,例如睡懒觉、刷朋友圈、饭局等等。人们真正厌恶的是这样一种时间消耗:
一方面,需要连续的时间投入,需要在一件事情上连续付出时间,且无法并行其他事务;
另一方面,需要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工作的状态),而刷朋友圈这样只需要付出时间的事情并不难做;
破解复杂性
分析了复杂性如何妨碍有效的行动,那么自然可以破解复杂导致的不作为。
有待下回分析。
提高执行力的思维心态
反应比预测重要
有句话这么说的:
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换句话说,与其预测未来,不如用行动创造未来。
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专栏中,关于创业,也经常强调一个观念:反应比预测更重要。
如果能把事情看清楚,再去做,固然最好;但身处不确定的状况,对当前的处境做出果断的反应,总比纠结于对未来的预测更重要。
聚焦可行域
聚焦可行域,把问题收缩到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这是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
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的范围,才是值得聚焦的领域。生活中有很多自己无法行动无法改变的事务,大到宏观经济形势,小到家庭的财务状况。这些大事往往无从下手,如果关注这些事情既无法改善自己的处境,只会平添焦虑。
正如古语所言: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扫天下固然是雄心壮志的愿景,但却无法具体地实现。从务实的角度来看,扫一屋才是最可行的事务。打扫屋子固然不会直接实现“平天下”的愿景,但唯有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事情,磨练自己的品性,在具体的事务上锻炼自己的能力,才能更逼近“平天下”的愿景。
以家庭财务状况为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固然不是短期的行动可以解决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早起学习一些理财知识,对未来的财务管理有更清晰的规划。大的问题有其顽固的根源和不可磨灭的时间积累,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但在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做一些努力,会更加逼近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总会有一些改变。
生活中大多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总可以在自己的可行域有所推动。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艰难的努力,而是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变的命运。面对无法改变的事情,最理性的态度莫过于做好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如果在自己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都没有作为,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抱怨那么无力改变的处境呢?
专注于当前要做的事情,完成之后马上考虑--what'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