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的空间》这本书,作为上戏的教材来说,确实是深邃的,自己看我琢磨着也很难一下子看完,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学术词汇,戏剧观念以及各种剧作家和其作品。在没有戏剧基础的前提,读完这本书,只能说费劲。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打开豆瓣查了一下,果然大部分人是断断续续看完的,有的人读了一半就放弃了。现存的中文版本有三种,1988年版、2006年版本和2008年的台湾版。我看的是2008年的台湾版本,没有做过对比但书里的有些翻译名词和大陆惯例不太一样。
作者:彼得布魯克
出版社: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译者:耿一偉
出版年:2008/2
ISBN:9789860130928
这本书说了什么呢?第一章批评商业剧场的僵化制度,第二章谈了Artaud及同时代创作者的剧作思路、导演手法,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布莱希特,第四章提了一下大师作为导演的执导经验。
这本书是观念性的,戏剧从业者看了它,对戏剧概念会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避免走错误的路。然而对于当下方法论者而言,这本书是无用的,从书中搜寻也不过4~5个导演方法,与一般的技巧书而言实在没有实际作用。
就我而言,用了7~8天读完了本书之后,带来的是观念上的细微纠正。在排练场上,无形中会积累很多的习惯行为,定性思维方式。这些到底好不好,不是特别明确。然而这些思维、方法在那个环境下是有效的,至于在广泛的语境下的意义,值得商榷。本书就能很好的在这些细微上作出纠正,给予宏观叙事的可能。
作为一手资料书籍,阅读它在实际上确实有困难度。
如果你作为导演,那么我认为必须要阅读这本书,而且不止一遍,也许是十遍。导演如何让一部作品说话?作品它根本没办法发出声音来。如果要的是让作品被听到,那么就必须把作品的声音召唤出来。这需要很多细致的行动,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也许十分简单俐落。
在这一指导观念下,导演的首要任务,以及配合的方法就直接而一目了然。在这个原则背后,暗藏了诸多陷阱,僵化制度就是其一。书中有提到如何避免。
其次,在排练场、在工作中,很多导演、领导人想着简单化处理事情。无论如何,如果一开始就从简单出发,那么这样的心态会让我们轻易的避开引导至结果的严苛流程/规范要求,其结果会是相当的负面。在现实案例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
书中提到的失败案例,警示的地方,无不触目惊醒,就今天看来,现代剧场上无一不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远古问题。
我对导演这一岗位的感悟,导演其实是一个骗子,一个在暗夜中的向导,而他对要前往的领域一无所知,问题是在于他别无选择,必须在前进过程中找到方向,探索出路径来。
每件事都是幻觉,透过意象所产生的印象交流是我们的基本语言。导演作为幻觉的讲述者,有不同类型的,如理智者、意念者等等。布莱希特经常拿一个人描述车祸现场的情形来做例子,当导演对我们描述车祸意外的时候,其心理过程是复杂的,最好将这个过程视为立体加音效的拼贴,因为我们在一瞬间经验到如此多不相关的东西。这个影像的活泼度与丰富度,有赖于导演的信念和技巧。
我们所见的一切,因为是幻觉,所以不稳定,佛教也叫无常。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概念。我们试图通过一些稳定的手法把不稳定的东西稳定下来。换句话说,我们想着通过稳定的方式把幻觉保留下来。这是大自然的技巧,我们只是在模仿大自然,仅此而已。
模仿的好不好,只有导演心理知道……
本书对于任何一名戏剧/影视导演工作者而言,都有指导意义,不仅纠正细微之处,同时给予观念方法,让其有机会去尝试。但这本书以顶层纬度叙事,缺乏实践意义,实践部分,需要另外的书籍配合和探索。
就译文方面来说,译者很棒,每一句话都有其内涵和象征,不得不说功力之强。然而这样的翻译对于一本理论书籍来说,又显得模糊,字里行间夹杂了译者自己的体会与私藏。读起来还是有挺有意思的。
读者自行分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