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次听到李欣频,看来我是孤陋寡闻了,她已经出版了20多本书了,我今天才有幸读到其中一本。
本书是《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的第二本,第一本和第三本我还没来得及读。本书主要从12个层次来介绍创意→创造→创世,就像天空中的12个星座,一年的12个月份时钟上的12个数字。圆桌上的12位武士,透过这12层阶梯,从有限的已知,一路探索进浩瀚的未知,在越来越喜出望外的书写旅程中,遇见了更高更大的自己。
对于我自己触动比较大的几个点有:
1.彻底更换惯性思维
所谓惯性思维,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惯性思维常会造成思考事情时有些盲点,且缺少创新或改变的可能性。
想要更换惯性思维,作者给出了几个方法:①反义词造句法,逆解人生惯性。
作者在为诚品图书礼券写文案的时候,就利用了这个方法。由开始的“礼券是不自由”的硬是转换成“礼券是自由的”。因为礼券是有一定的限制的。所以,作者运用反义词造句法从礼券自由的方法开始写文案。
反义词方法可以用在生活上,把对自己的担忧或不满一股脑全写下来,然后逐一写下反义词。这些反义词的句子都是你为自己重新设定的新生命程序代码。比如:我很美丽,健康,快乐很有创意,有才华、财富,有很多机会人脉,充满了意义与影响力,很多人爱我,关心我,然后就带着这组新的程序去过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去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你就会发现整个世界瞬间改变了,变成了你想要的版本。这并非是自我欺骗,而是强迫自己看到惯性试点以外的其他可能,因为我们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②一念之转,这个是拜伦·凯蒂的反向思考练习。
每一种说法都可以反转成针对你自己,针对别人的部分,也可以转成相反的说法。
尼克待我不公平。
→反转成针对别人——我待尼克不公平。
→反转成针对自己——我待自己不公平。
→反转成相反的陈述——尼克待我公平。
→反转成针对“我的想法”——我这想法是不公平的,特别是针对尼克。
然后在生活中,替以上四段的反转句,各找出至少三个实例来证明是否为真。 反向思考可以提供一个机会,让你对一向信以为真的事物采取相反的视点——加以反转,就会产生其他你未注意到的可能,而这些新发现的可能,有助于你很快找到这件事一直在重蹈覆辙的关键原因,也会带给你一针见血的启发。
我试着做下反转
孩子有时候让我很无奈。
→反转成针对别人——我有时候让孩子很无奈。
我经常在他玩的时候提醒他写作业,我经常在他没完成作业前没有好脸色,我经常一遍遍的催促,我一看见他不好好写作业就想说教,虽然我知道那并没有用。
→反转成针对自己——我有时候让自己很无奈。
我认为孩子的作业是我的责任,如果我不督促,孩子养不成好习惯,我把自己看的太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孩子不是机器,不按我的意图进行,这无奈是我自己给自己的;我自己也经常想的多做的少,到头来有些沮丧;我除了发脾气,发牢骚,并没有积极努力去想办法或者想了没有坚持做。
→反转成相反的陈述——孩子没有让我无奈。
孩子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只是他还是关注眼前,能多玩一会儿是一会儿;孩子也提供了一些方法改善我们的关系,比如三天不生气就互送礼物;孩子大多时候很有爱。
→反转成针对“我的想法”——我这想法是感觉到无奈。
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它并不是绝对的现实,大多时候我和孩子相处和谐,我对他没什么期许,只有当学习时,我对他有附加的期待,如若未能让我满意,我便感到无奈,但这只是当下闪出的一个想法,我只要接纳它,承认它,自己便不会因为此事生出无名之火,也不会和孩子相互消耗能量,明白了这一点,也许思路能更清晰些。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让你必须去反转的步骤。只是在反转的过程中,你自己理清了思路,理清了理智和情感,更容易找到出路。
2.给出你所缺乏的,让自己从匮乏到富足。
你需要什么就先给出去什么,你需要朋友就先去做别人的朋友,你需要倾听,就先倾听别人,你需要尊重,就先尊重别人。当你向外给出,宇宙能量自然会补充进来,也就是说当你觉的匮乏,正是因为你没给出去,内部已经没有空间,所以能量流不进来。
3.创世:站在无限可能的点上,看最好的可能。
与智慧升级版的自己对话,从更高的点来看当下,给自己指点。可以让未来的自己与当下的自己对话,这样就拉高了自己的视点,当下的问题便没有那么大了,解决起来也没那么棘手了。
总结一下就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你眼光只是在脚底下,那么一个小土坡就能成为你的障碍。如果你站在山顶上,那么一座小山也不足以成为你的障碍。
所以努力把自己的试点拉高,绘制巨幅生命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