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学生们曾称呼老师为“先生”,达者为先。教师们从未懈怠,孜孜不倦地教授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的交给学生们并且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开拓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蓝天。《师说》中说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总是无私的,有惑必解,有问必答。故而传道授业,皆是师心所系。
《诗经》有言:“菁菁者莪,乐育才也。”古时的先生们雅正端方,一丝不苟,学子们也求索不止,求学不辍。昔有宋濂为求学“负箧曳徙,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到达后先达倾囊相授。更有杨时与游酢侍立风雪,静候恩师程颐。
南北朝时期,贾思伯、贾思同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众人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便坚决不肯收。学生即便贫苦也要求学,老师不慕财利悉心教学。
师生相敬如此,云胡不喜?
教师育人非如伯乐相马,而是有教无类,并不会差别对待。教师们最喜欢的并不是学习好、聪明的学生,而是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或许在一些学生的印象中教师们总是“疾言遽色”以至于不敢接近。所谓严师出高徒,严正谨慎的态度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帮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太白曾游雍尊师隐居之地“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时过境迁,还记得那些曾经辛勤可敬的老师们,我仿佛还能听到他们在耳边的谆谆教诲。学海无涯,老师们便是前行路上的灯塔,穿过海上的重重迷雾,明亮了学子们的眼眸,照亮了学子们的成长之路。
良师不仅是人生路上的向导,还可以是关键时刻给予帮助的益友。汪曾祺先生从师沈从文,评价老师“星斗其人,赤子其文”,曾在文章中写到“沈先生对我这个学生很是喜欢的。有一次,晚上,我喝得烂醉,坐在路边,沈先生到一处演讲回来,以为是一个难民,生了病,走近看看,是我!他和两个同学把我扶到他住处,灌了好些酽茶,我才醒过来。有一回我去看他,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沈先生开了门,一看,一句话没说,出去买了几个大橘子抱着回来了。”
身居高位也能不忘师恩。1959年春的一天,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正和身边观众谈话。这时,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我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华罗庚,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 “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
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亘古不变。不论身居何位,世人对于教师这一职业也同样敬重有加。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传承不息的,《礼记》中说到“凡始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汉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经常亲自去桓荣府上探望,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博士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重。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秦始皇嬴政幼时从师,因不思习之而被老师训斥,那老师虽说严厉、古板,可令人钦敬难忘。之后,在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严格管束下,秦始皇不但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懂得了许多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略。后来登至始皇,巡之仙岛,渤海辽阔无垠,白浪汹涌澎湃,几只海鸥时而展翅翱翔,时而俯冲觅食。秦始皇环视着大海,豪情满怀,思绪万千。就在这时,他回眸眼前,忽然跳下马来,撩衣即行跪拜。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虽感莫名但也只好跟着参拜。,见到岛上长的荆条。想起了自己幼年在赵国都城邯郸作人质时的老师。念得老师以荆策之,才有今日,便下拜以敬尊师。
《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维护师道尊严,不仅要求学生的言行举止体现出对老师的尊敬和礼貌,更要从内心里敬重老师。
十二年学海飘摇,也曾遇到很多良师。“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想来文学上的成绩是高中时自告奋勇,请求担任语文课代表。我的语文老师非常认真负责,在她的熏陶下,我对语文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初学者,自然认为文章的美就在于华丽辞藻的铺陈,老师严正地指出了我的错误。老师告诉我,苏东坡曾有言“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文章要有魂,只将华丽辞藻毫无规律地铺陈而上,那只能说是一个美丽的行尸走肉。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这形象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自那以后,我便将我笔下的文章当做人来塑造。在老师的帮助下,我获益良多,非常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同时,应该还感谢的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她要求严格且一丝不苟,时而和蔼可亲,时而声色俱厉。这样的她使人望而生畏,但赏罚分明无疑意味着英语学习的进步。英语最难的记单词和背文章在她的督促下似乎变得易如反掌。她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非常感谢她的教导。
曾记得总是认为老师的批评会让自己很丢脸,现在看到《荀子》中的“非我而当着,吾师也”才体会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若是放任错误继续错下去,那就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教师传道授业,并非只传授知识,也教学子们如何做人。既然师心所系,我们学子定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教师一职,世人评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往古来今,先贤往圣,现师今彦。为人师者诸多不易,可他们又何曾怨怼,只将真心交付呕心沥血,诲人不倦。许是学生们认真聆听的态度,像极了年少时的自己,便倾力相授。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子们当做的,便是黾勉不息,报效祖国,虽然可能做不到如古人张载那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大夫?”唯有自强不息,方能不负师恩。
师心所系,化作承载鲤鱼跃龙门的磅礴力量,为莘莘学子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