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对我们来讲是挺熟悉的一个寓言故事,我们知道后都对主人公嗤之以鼻,这个嗤之以鼻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反复地嘲弄这个主人公,说不切实际,异想天开。其落脚点好想和现实生活中专家提的有点类似,说什么跳一跳够得着的什么理论。我近一阶段有点比较纠结,这个设置的跳一跳环节是教师或家长设置的还是孩子自己愿意设置的。都好似与学生无关,就好像揠苗助长的庄稼一样,自己本来长得好好的,对自己的生长很满意,偏偏来个拔高环节,让自己很不适应,没有回过神与成长告别了。有的人说了,这是我对他的爱。有人说这没有可比性,难道这的没有可比性。主人公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庄稼吸收合理的营养,和进行最科学的操作。而另辟蹊径,做了一个我们家长嘴上耻笑而身体力行的事。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却剥夺了孩子选择生命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正处于自我寻觅心中梦想的时候,家长就开始了拔高,让孩子做自己不愿做的也可能对他未来的发展不见得有利的事来。于是苦恼产生了。年纪轻轻的他们开始背负庞大的音乐盒,走进艺术的殿堂(或其他爱好)偶有收获,便开始表白自己拔高的效果。
当孩子表示:他不爱这时,家长开始罗列无数的成名的艺术家对孩子进行洗脑,更有专家(骨灰级)对此表态这是生命成长中的一段历程。
我们害怕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于是新一轮的思维转移开始上演,各种培训机构粉墨登场,专家进一步强化所有的知识都应千锤百炼,对于知识都应该反复练,练反复,让知识落地生根,扎在脑子中,于是题海战术产生了,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只在那一个地方反复游,游反复,不能芡烦,有时不小心喝了一口海水,真咸啊!家长喊:“没事再来。”一个双休日八九张试卷,挤压的孩子没了思维,这不正是家长所需要的嘛?
现在学校基本不上体育课,因害怕出事故。出于对孩子的爱严禁上有危险的课,谁敢冒着不爱学生,胆大给学生上课,你是不是太出格,安全成为保护孩子成长的安全绳。于是豆芽孩子产生了,胖墩孩子出现了。以至于出游绝迹了。更有领导在会上大呼:“我看那位校长,那个教师敢领学生外出,你想领处分?”我们非常关注孩子的成长,特别是生命,但好像并不是有多爱。
我们爱孩子,他有病时,我们陪护;’孩子做作业,我们陪护;孩子外出,我们陪护;孩子到自己的空间,我们陪护。我们爱孩子,所以拆了孩子的信;我们爱孩子,我们四子走进孩子QQ空间;我们爱孩子,来一个异性朋友,我们要查一下身世,美其名曰为了你好。可往往结果是:孩子作业不做了,孩子空间换号啦,信件找不到了。。。。。。这就是我们付出劳动得到的结果。
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可我们能感到我们给与的是太多不是太少。我们需要理智的爱,不陪护不见的不是爱,不见的不给于不是爱。有时爱需要放手。
没有成长的空间,永远不能健康的成长。人为的拔高,会毁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