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的书不少,读过的文章不少,真正能记得的不多。
记得的却普遍存在一个规律:要么是曾将知识与过往经验进行链接,要么是将学到的理论用于指导新实践。
人至“践”则无敌啊。
知道和做到,不是一个量级的概念;知识和信息,不是一个层级的概念;上学和学习,不是一个级别的概念。
曾被打标签:行动力很强。还自以为是,心想还算影响了一些人。
后来发现,爱读书并不意味着行动力强,把理论用于实践,才算是行动力强,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读书的行动力高是低阶的,行动力放在用理论指导实践上,才是高阶的成长。
试图将今天“交友小雷达的知识”与过往的经验进行链接。
管好自己的事,有余力了再去帮助别人。
管好自己的事体现在成长上,帮助别人体现在助人上。在“成长”和“助人”两个维度,能把人分成好几种。
只成长不助人的人,他很精明;
只助人不成长的人,像个滥好人;
不成长不助人的人,是个废人;
先成长后助人的人,是个善人。
成长是助人的基础,没有成长而去“瞎助人”或“瞎指点”,可能还会得到一句“你又没做到,凭什么指点我”。
大多数人好“助人”,只是因为帮人能让我们得到很多好处:
1、帮人能缓解内疚感。
有的人就精通此道。比如工作中就会有一类同事,因为“伤害他人的某些非原则性利益”感到内疚。对方如果不在意,可以通过抓住这一点,让同事帮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忙,小忙之后,内疚感就会有所缓解。
小套路见真情。
2、心情好的人会特别乐于助人。
在工作中更多见的是,心情好的同事会更乐意去帮助他人;自己心情好了会乐意助人;领导心情好了你去汇报工作可能会更顺利。
3、帮人是投资,帮人是借贷。
人际关系中的互惠原则:帮过我的人,我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伤害。
虽然一直倡导要尽量调低对别人的期待。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会投资:“这次我帮了你,下次你也要帮我”。
在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确实可能会有人特别担忧。
比如向别人推荐专栏,对自己推荐的产品可能会特别喜欢,甚至有一种“新皈依者的狂热”。
新皈依者狂热,指的是一些人刚刚找到自己赞同的理论或宗教,急于传播和影响他人。帮助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借贷,但如果你显示了一种狂热,对方担心的是向你借了一笔情感高利贷。
这样的人,搞不好今天极力向你推荐的好产品,明天他自己就抛在了脑后;今天他可能向你推荐了一个电影,而你在他的表述中并感受不到那部电影有多好,而他只说“特别好,真的特别好,强烈推荐”,其实真的感受不到有多好;比如自己打算成为素食主义者,才开始了两天,就发动身边的朋友家人都支持并参与,然而没超过一星期,他自己就选择放弃了。
这样的人就没有信用了吗,不是的。只是当他再次向你推荐的时候,你选择一笑而过罢了,换句话说,就是他说的话没有那么大的分量了。
知道“新皈依者狂热”,识别这样的人,避免自己成为对别人“新皈依者狂热”。
高速飚车的时候人的视野会变窄,只能看到前面一个小小的扇子面。急于向世界去推销真理,你可能会意外地得罪人。
在自我成长这方面,新皈依者的狂热情绪特别好。这种情绪应该做的不是拿出去分享,不是去助人,而是快速高效地提升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