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写了一篇简书,起初拟题为《周末休闲乡村版》。这是我周末去农村看朋友,回来后花三个多小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地方志的描述,将记游、写景和我的思考融合,完成的一篇生活随笔。
阅读完善了几遍,感觉还不错,就在简书发表了。半小时后,简信来了,《散文》版投稿成功;又一会儿,《乡村故事》版来简信,说文字很好,但图片太多,建议修改后重投。这时,已经有十多人阅读了,还有九个“喜欢”。三思之后,我忍痛割爱,毫不犹豫地将文章删除了。
重新修改一番,确也花了不少心血。我将图片取掉了两张,把文章又看了两遍,就发布了。结果,由于标题没动,发布不成功。怎么办?圈里朋友提醒我,再把标题改一下,不就行了吗?于是,就改成了《乡村休闲周末版》,终于成功发布了。
专栏编辑的责任心,我是相信的。接下来等待投稿结果,半小时后,《世间事》成功,《散文》成功,《乡村故事》《旅行在路上》都陆续成功啦。可惜的是,被《首页》拒绝了;幸运的是,我先后收到了《文艺调频》和《知途乐》的两封简信,分别收录了这篇文章。
写稿不容易,等待简信是痛并快乐的,我算是体会到了这一心动历程。兴奋之余,就将简书链接分享到朋友圈。
02
等我再次打开手机微信时,里面已经有好多未读信息。在高中语文教研群里,已经转发了好几个链接,都是简书。有酒中的霍军《酒中苑美坏了的大树》、刘瑛《小城往昔18》、吕继海的《一身尽披黄金甲衣》、马少军的《小河水,是离心最近的地方》。今天的简书圈里,酒泉的语文们,佳作频传,好热闹啊!
以文会友,不亦乐乎!事不宜迟,我也赶紧把链接发过去!当然,也没有忘记给酒中的高手们点个赞!
不一会儿,收到了一微信验证请求。署名:吕继海。我知道,他是老殷同学,曾在酒泉见过一次面,和老殷一样,也是性情中人。他爱好文学,很有思想,写现代诗歌,笔耕不辍。他每天向简书投稿,很勤奋能坚持,我仰慕已久。
我就赶紧接收,不一会儿,就加为好友了。
我首发一条:我们一起吃过饭的!
又发:我和老殷是同学,他就在我对面坐!
再发:他每天都在夸你呢!
他回应道:同行同志同学!
我说:所以你我算是神交了!
他回应:久仰久仰!
我说:那共勉吧!
说来也是巧合。九月份参加全市语文赛课,评课时认识了酒中虎占国老师,领略了市上语文们的风采,还有文采,算是长了见识。那天晚上,老殷向我推荐简书,说是他同学经常写的,我当时看书,就随意下载了。回来后,老殷不时鼓励我写简书,我坚持了一周,每每投稿不成功,有点心灰意冷。后来,向简书编辑请教,平台回复说:向成功的作品学习,关注细节。接下来,我就读了两天的简书,悟出了一些规律和方法,边写边总结,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到现在每次都能成功。今天细想想,老殷那个同学,不就是吕继海吧!就看他诗歌的题目《秋凉入骨思欲狂》,文采就非常了得!
03
让我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大哥家的蔡文香嫂子,她在微信圈给我点赞了。居然还写了一首赞诗:一年四季在于秋,文人乡下看丰收。随即提笔墨连想,诗情画意好文章。
近几年我们和大哥家走动较多,嫂子情况,我只知其一。她在文化馆的工作,身体不好,现在退休了,人缘好,能说会道,没有听说过她写文章。妻子说,嫂子是早年的下乡知青,文化功底深厚,加上大哥是文化人,近朱者赤,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文墨高深了,我想也是。
我回复道:谢谢嫂子的鼓励,我会努力的!
过来不久,嫂子又回复:轩中听雨,这是篇好文章,有2处的字写颠倒了,一个字写别了。我一字不漏看完全文,感觉写的真好。
我这会是心悦诚服了。“都投稿成功了的文章,还能发现其中的瑕疵,眼光超过编辑了,哈哈”,我对妻子说。
随后,我就打开简书,认真的看了一遍,果然有几处字颠倒了,也有几个别字,真是我粗心了。
高手在民间,此话不假!
04
再说说高霞老师,还有她对我简书的评价!
她经常关注我的简书,翻开朋友圈,她这样点评:拜读了几篇,受益匪浅。抽空一一阅读学习。在这个浮躁的现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您还能潜心写作,这种精神本就值得我们学习。
她带班上课都有一套,和她过去配合也很默契;写文章作报告也言辞犀利,毫不含糊。我非常感谢她肯定与鼓励,我想我会坚持的!
说到对我的鼓励,又想到我的学生范祥杰。他是2015年毕业的,喜欢语文课,喜欢评论时事,最擅长拟写文章标题,四字或八字,新颖不俗,往往出语惊人,很有鼓动性。凡是给作文拟标题,同学们首先会想到他。
最近,他与我在简书上交流颇多。他说:老师,我喜欢看空间,看简书,看你的文章,你的每一篇我都会点评的,只要你能写,我就会看的。
我说:我计划写够500篇,坚持三年。他就说:我就给你点评500次,我说到做到!
简书让我明白:人生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远离苟且与单调,才能不断走向美好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