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篇
简书作者:任圣晏
命运的轨迹看不见,却又有迹可循➡️
最初被人拉到能量朗读群,这一读就读到1165天了。这一读就又被拉到了一个群里,就被推荐给了主编,就成为了,【国际诗词笔会的主播】。这样就结缘了军旅诗人太白春晓老师。又被老师推荐到,业内最资深的康桥老师群里。我报名和康桥老师学习,一位红叶姐姐建议我从中级班学起。可我深知自己的水平,不敢骄傲,不敢造次,没有可以自信的资本,只能谦卑的从头学起。
走上这条朗诵之路,其实很不容易。我出生在吉林延吉,是父母在那里工作的时候,把我生在那里的。一岁多的时候,就随着父母支援山西建设,来到了太原。
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区里的邻居,大部分都是央企来到太原的,也有全国各地的人,但大部分都是东北人。后来我也随着父亲公司的招工,进入了都是东北人的央企,说话自然是满口的东北大碴子味儿。
对朗诵的喜欢,最早是缘于大我10岁的哥哥。哥哥很有才华,喜欢文学,古诗词。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教我读的一首古诗,是苏轼的【悼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哥哥教我读,还一句一句的把苏轼思念亡妻的情怀讲给我听;后来周总理去世了,哥哥就把叶剑英老帅悼念总理的诗,那个特殊时期,中国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怀,一遍又一遍朗读,而且会泪流满面。那时候我很小,也只有12岁,人间的许多种珍贵的情感还很懵懂,但那些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诗句,一直装在我心深处,至今不能忘怀。【群山肃穆,江河挥泪,辽阔的祖国大地,沉静在一片巨大的悲痛之中。。。足顿胸捶,肝胆心碎,只见灵车去,不见总理归。。。敬爱的总理呀,您今晚几时归】。
后来到了1976年的10月,【四人帮】被打到了,我的小学老师,选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学,登台参加庆祝十月胜利的演出。王老师在报纸上选了一首特别长的诗,非常的振奋,特别抒情。至今仍然记得:【是九天的惊雷?不,是万面金鼓咚咚;是漫天的朝霞?不,是猎猎战旗映红;是五洋的波涛?不,是欢乐的人流汹涌。听北京在欢呼,看神州在沸腾。站在这泰山之巅,纵览这金色的大地,攀登珠峰绝顶,仰望苍穹鲲鹏】。。。
再后来,我就也喜欢上了写诗,读诗。华夏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诗歌的国度,中国有唐诗宋词,有元曲,有《诗经》。三百篇诗经,一言以弊之,曰:思无邪。诗是抒发情怀志向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孔夫子对其子孔鲤说:不读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中的重大作用。
我热爱古诗,也热爱现代诗。
记得做国际中文诗词笔会的主播时,得到了太多人无私的帮助。那时的普通话怎么也讲不好,平翘舌音区分不了,练了很久也没有长进。后来,我觉察到,练习标准的发音,是一个人修为的过程,更是一个觉知的过程,是一个割除习性的过程。有了这个觉知后,发音水准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多年满口东北的口音,到现在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确实下了一番苦心。每次接到新的作品,我都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创作。从酝酿情感,到选择音乐,从理解作品,到诠释作品,确实需要付出辛勤的耕耘。有时候一首作品要反复推敲,多次读诵,往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记得有一次,我创作一位诗人的作品,自己怎么也不满意。一次又一次的读,怎么也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后来主编都满意了,我自己还是不满意,就和主播申请说:让我再来一次吧!
通过学习创作朗诵作品,深深的体会到,每一个艺术作品的背后,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积累和沉淀。
如今,自己也创作了49篇朗诵作品,回头再去听时,感觉很稚嫩,不成熟。但这些都是让我破茧化蝶前的一次次蜕皮、蜕变和慢慢成长的轨迹。
如今报名康桥老师的初级班,跟着老师从最初级的朗读基础开始学起。我要刻苦练习,日日精进。争取会有那么一天,能达到和老师共同朗诵的水准,共同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佳作,德润社会,利益苍生。
所以,面对资深专家康桥老师的朗诵学习,我必须从初级班学起。既已选择,就要加倍努力,刻苦练习。设立一个学习目标: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和康桥老师和颂,创作出惊世佳作。
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都是用长期的工匠精神,成就了专业亘古不变的永恒魅力,晚学更需无限加倍的努力。
加油加油加油️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