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订阅笑来老师专栏之后,将知笔墨上笑来老师分享的文章看了一大半,也由此养成了坐享、写作、高质量阅读的习惯。
这三个月里,很多时候我都践行的不是太好,这是和自己长期养成的坏习惯有关,但我一直有在鞭策自己,而这三个月我深刻知道,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新生了几次。
一、“大概”到“精确”
以往我是一个不求甚解的人,往大脑里塞入过很多东西,但都只有一个模糊感觉,每次回忆起来都是“我似乎在哪看过”“我好想哪听过”,似乎懂得很多,总能说点皮毛,但一深挖必露马脚。我一直以为是我自己记性不好,后来才知道是由于长期的不求甚解导致理解力变差。漫长的时间里我都处在自卑与恐慌之中,自卑于自己的肤浅,恐慌于在努力却总找不到门道,看不到成效。直到在得到专栏里,笑来老师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定义”的重要性,因为关注笑来老师知道了《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反复研读了4遍。突然有天,我一下子醒了。
以前自卑于肤浅,不过就是因为“定义”不清,仔细想来,清醒的那一瞬间我才知道我的大脑里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概念。恐慌于这世界知识大爆炸,面对无穷、成几何倍数增长的新知识我想努力却无从下手。现在知道了,这世界爆炸的只是垃圾,而最重要的真理,更简单地说,最核心的“定义”永远就那么些,其他的不过是基本“定义”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无穷变化。我要做的就是拨开云雾,找到根本定义。可是,从哪开始?“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才要去学”,就从现在起读的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开始。反复研读,死抠定义,看不懂的去查,不理解的拼命去理解。像整理图书馆一样,将现在看过的书、文章,分门别类的整理放好,最终形成强大的信息高速公里。
二、由“焦虑”变“淡然”
漫长的时间里,我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我从未想过原因,任由自己被“焦虑”掌控。这三个月时间,我终于开始分析自己焦虑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时间的流失,无能为力的焦虑;二是与别人攀比产生的焦虑。
“时间焦虑”是经过笑来老师提点,才意识到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0月初我开始记录时间,刚开始并无太大体会,大概坚持了20多天后,看着计满“事件——时间”的小本子,我突然恍然大悟,我突然发现我看到时间了,真的看到时间了。时间这一秒是“洗漱”“吃早饭”“玩游戏”,下一秒就化身“运动”“看书”“坐享”。它一直都在,只是每天变化成各种样子,而我习惯性忽略它。这种感觉很奇妙,言语难以形容,就感觉时间真的是我的朋友,一直陪着我,刷牙、洗漱、工作。。。它都无声作陪。人面对未知才会焦虑、恐慌,在我“看到”时间那一瞬间,我看到它变幻的模样后,我突然就特别安心了。
与别人攀比容易焦虑,是因为我们将自己的成就与他人成就的绝对值做了对比,我以前经常犯这种错误,却忘却了别人做了漫长的积累,那些积累默默地发生在我们曾经肆意挥霍的日子里。现在偶尔焦虑、自卑时,我都对自己说:别人积累了好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我才动身一两天,别妄想用自己的起点PK别人的爆发点。
三、由“输入”变“输出”
认识笑来老师后,我意识到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的重要性。笑来老师也一直反复强调“践行,是最大的改变。”突然有天,我立刻反应过来:“写作、演讲和践行不都是‘输出’吗?笑来老师不就是一直在强调输出吗?”
过去,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我一直是一种“输入”状态,再加上各种情绪,焦虑等等影响了处理,基本有价值的东西到输出端就枯竭了。没有输出,就得不到反馈,得不到反馈,就会胡乱输入,听就听了,看就看了,从未深入思考,就算思考了,也不知道思考质量如何,也习惯了努力没有回报,还骗自己说要坚持,真的就是傻傻坚持。所以想想我就恐慌,过去二十几年漫无目的,我都不知道把自己“喂养”成啥样子了。
现在的自己,开始重视“输出”,通过“输出”,自己说的话,自己写的文章,去反思自己的处理过程以及我的输入质量。一点点建立起良性的循环。
我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并且能产生影响力的人。那怎样才能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呢?你得思想深刻并让别人知道。具体怎么做呢?践行并持续输出。
这三个月可以说时时都被笑来老师震撼,但阅读带来的强烈震撼终改变不了什么,仅仅看看对于生活的而言还是太过浅薄,得持续行动、践行。突然想到一句话:阅读终觉浅,深刻(或者说彻底且深刻的改变)需实践。未来,持续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