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骑桥旧址在古逍遥津正南、教弩台之东。《江南通志》:在城东门内,旧名西津桥,又名逍遥桥。按《水经注》:“合肥城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即此桥。三国时桥之位置当在合肥城(汉合肥城址上修建的三国时期合肥城)外逍遥津南,后经唐、宋、元、明历代修扩城池后其址归于城内。据嘉庆《合肥县志》:飞骑桥在城大东门(威武门)内。又以志载《合肥县傅郭城图》示可知其大体位置当在今合肥长江路桥与淮河路桥间环城公园西、明教寺东(当时的合肥东门大街口)上。后因合肥城池历经变迁,桥已无存。
千年古城合肥所建的桥梁难以尽述,而唯独该桥能名扬天下?首功当归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他在书中第67回“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中就描写曹将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被袭后骑马跃桥脱险时,曾赋有“的卢当日跃檀溪,又见吴侯败合肥;退后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句,让飞骑桥名声大震。
当年张辽大战吴主孙权一役引致其后历代文人墨客到此凭吊、赋诗纪念。其间就有唐代诗人吴资“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的佳句,而宋朝李育的《飞骑桥》更是闻名遐迩:
魏人野战如鹰扬,吴人水战如龙骧。气吞魏五惟吴王,建旗敢到新城旁。
霸主身当万夫敌,麾下禽皇无羽翼。途穷事变接短兵,生死之间不容息。
马奔津桥桥半撤,汹汹有声如地裂。蛟怒横飞秋水空,鹗惊径度秋云缺。
奋迅金羁汗沾臆,济主艰难天借力。艰难始是报主时,平日主君须爱惜。
公元三世纪初,时逍遥津一带水面辽阔,地形复杂,是一个天然的军事险阻。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曹操调集重兵离开合肥西征,留下张辽、李典等统兵7000 人守卫合肥。曹操事先留下一“锦囊妙计”,写在纸上封好,再三叮嘱:待孙权来袭合肥时再拆开看,一定要按上面规定的方法做。不久孙权果然统率十万大军来围攻合肥,张辽急忙拆开锦囊,见上面写到:若孙权到来,张李二位将军出城迎战, 乐将军守城,不得三人同时出城迎战。李典、乐进二人感到吴国兵多示众,自己人少,怕“寡不敌众“犹豫不决,张辽见此情景,气忿的说:“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你们怀疑的话,我决定一人迎战。”李典、乐进听此言无话可说,挑选八百人组成敢死队,当天夜里杀牛宰羊摆下酒宴慰劳将士,痛饮至深夜,鼓舞士气。第二天一早大开城门,张辽手拿画戟一马当先,冲入孙权大营,直杀到孙权面前,孙权慌忙跑上高岗,指挥军队将张辽层层围住,张辽毫无惧色,越战越勇,十次冲进冲出包围圈,勇不可当,李典带兵在后接应。自清晨直杀到中午,见吴兵伤亡惨重,士气低落,才退回城中固守。
孙权围城十几天,见攻不下来,只好撤兵,自己在后押队。行至逍遥津北,被张辽发现,随后即带兵追赶,几欲将孙权团团围住。追围至逍遥津南时,张辽拆掉了横跨在逍遥津上的唯一一座西津桥,并带兵冲杀,东吴大将吕蒙、甘宁向前抵挡,却终未能抵住张辽的攻击而溃不成军。当孙权逃到逍遥津处,见西津桥已被张辽拆去,没了去路,眼看身后追兵越来越近,正在慌乱间牙将谷利恰好赶到,急护吴主让孙权将马倒退几步、抓紧马鞍,谷利向马屁股狠狠抽一鞭,坐骑因感疼痛向前猛跃,飞一般跳过断桥,脱离险境。14年后,孙权做了东吴皇帝,那些攀龙附凤的人竟把这座实际上是孙权兵败逃命的西津桥,美其名曰美飞龙桥或飞骑桥。吴王孙权一生胆略超群,乘马射虎,龙图霸业,纵横捭阖。赤壁一战,奠定三分天下,然而却在合肥这个地方屡战屡败。
沧桑巨变,世事难料,由于历史、战争与自然地理地貌的变化,以及城市变迁等影响,原飞骑桥虽不复见,但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其一在今合肥寿春路东段清真寺东侧有条不足50米长的小巷名叫“飞骑桥巷”;其二在今逍遥津公园内有座单拱石桥,系并排三幅桥面组成,桥头假山上有红色篆书“飞骑桥”三字。这些遗迹是合肥对作为三国古战场历史印痕的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