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蹦极的准备阶段,有的人恐惧的尖叫着“不跳了不挑了”,仿佛下一秒就会心脏停止;有的人表情淡定,好像对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眷恋,没有挣扎和恐惧,任凭身体自然的下落;有的人积极勇敢,面带微笑,双臂完全张开,两腿用力一蹬把自己狠狠的抛出去,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抛物线;有的人甚至还重复跳了4次,完全超越了自我。
虽然他们落下的瞬间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每个人心态不同,所以对于这个过程的感受也不同。关注风险的人恐惧感会更多,想要重新绽放自我的人就心情淡定而又坦然,享受新奇的事物的人就觉得兴奋又激动……
有时候我们也会发现,遇到同一件事情,百种人百种看法。某网站上有一个从事水下摄影的演员,会在网上分享她在水里表演唱歌舞蹈的视频,有的人赞美她厉害的水下表演技巧,有的人打击她表演得很差劲,有的人不相信是真的在水下表演,觉得是特效。
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每个人过去拥有的故事,经历,感受,体验,价值观,信念系统都不相同,这些总和在一起,成为了我们的人格,就有点像我们生存的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
人格决定了我们戴着怎样的颜色滤镜来看戴世界,然后做出判断和选择。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自我认知感是怎样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竞争的、丰盛的、危险的还是安全的,都取决于我们内在的环境,也就是上文所说的人格模式。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人格模式也是信念系统,它们是互相交互的,人格模式会强化信念系统,信念系统反过来又会重新塑造人格模式。
比如,一个单亲妈妈,在情感中受过伤痛,就会对女儿说,男人都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付出那么多,女人要学会靠自己。这样的信念在女儿对这个世界还未形成完整认知的时候,潜移默化的产生了影响,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安全感的人格模式渐渐形成,在感情中,她会各种猜忌,就算是面对一个很好的男人,也会用各种方式来证明这个男人是不是爱自己,各种作闹,消耗掉了别人所有的爱,结果就真的应证的了:“看吧,男人都是不靠谱的。”这个结果反过来又会加强了她对于男人不可靠的认知。
当自己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人格的时候,好像命运就被既定了,好像我们就是会有那样的命运,就是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但是那个选择,那个反应的结果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我们就没有办法改变了吗,不是的,只要自己有自我成长,自我突破的觉醒,学会自己审视自己,探索自己,就会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像我们在去游乐园里的鬼屋玩的时候,会被突然出现的怪物吓的惊慌失措,但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把自己放在这个游戏项目设计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知道在哪一个角落肯定会与一个怪物”“我知道这个恐怖的叫声是用来渲染气氛的”,把自己从游戏体验者的角度跳脱出来,那么我们的认知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我们恐惧,伤心,失落,愤怒的时候,我们都可以试着让自己成为一个观察者,用观察者的角度审视当下的自己,就像设计鬼屋的观察玩鬼屋的,这样子,我们就会更加中立客观的看待问题,成为掌控自己生命的掌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