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聚,是中国人的本能。
春节,中秋节,国庆节,一大家子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吃吃喝喝,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是一种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
那么,家庭聚餐,谁来做饭,谁来洗碗?那个默默为家庭付出的人,往往被忽视。站在女性的角度,今天我要来论一论是不是撒娇女人最好命,撒娇女是不是啥活都不用干了呢?饭终归要吃,撒娇女的老公面对女人的懒散又该做何反应呢?
我的婆家是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公公强势专横,婆婆温婉贤淑,一强一弱,一内一外,各有所专,职责分明。公婆虽说不甚恩爱,却也携手走过大半生,然我的婆婆却是最不会撒娇的女人。
从我和老公相识开始,每当儿子们都回家的时候,婆婆总是里外忙个不停。无论老公或儿子对吃的有任何要求,婆婆都尽量满足,有时候贤惠到让我觉得气愤。
爱撒娇的女人首先得有一个疼她的老公,然而婆婆没有,我的公公大男子主义特别强烈。婆婆的坚韧、隐忍、顾全大局、责任感,都让我感叹。自我结婚十多年来,我极少看到她表现出生气、沮丧,相反她永远温柔,永远在家,用厨房的烟火气把全家人紧紧地团在一起。
几年前,我们的大家庭有了一个新成员——我老公的三弟再婚——自然,我们成为了妯娌。她的家庭比我优越很多,独生女,从来不做家务,还有一点,很会“撒娇”。大概“撒娇”是女性的必修课吧。
而我很少撒娇。我和老公感情很好,自我俩上大学相识,在我懵懂无知的年代,我就很少撒娇——这与我成长的环境有关,小时候我没有撒娇的条件呀——如果现在忽然撒娇的话会很奇怪,当然啦,如果有必要的话我还是可以尝试的,偶尔。
令我吃惊的是我孩子三妈的撒娇境界。
“哥哥,我手机没拿着,你去帮我拿一下好吗?”
“哥哥,我想喝一碗面汤!”
“哥哥,哥哥,哥哥……”
称“老公”为“哥哥”,虽然惊悚,但听几天之后,我也就习惯了。
当我们全家人要聚会吃饭的时候,我一般会提前一小时下去帮婆婆的忙,而她是饭好了,卡着点才来。其实一家人吃饭确实挺麻烦的,我也觉得战线拉得太长。但是没有办法,如果我不去帮的话,婆婆一个人要做十来个人的饭了。
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做为媳妇我不去帮忙的话,那顿饭我会吃得不太安心,但是做为儿子好像不必。
通过这几年的观察,我可以描述一下“哥哥”本人对于撒娇的态度变化。
热恋期(领证前)——如甘如饴,陶醉享受。
过渡期(领证后,生娃前)——波澜不惊,逆来顺受。
平稳期(生娃后)——双眉紧锁,不屑一顾。
“哥哥”深知,一次撒娇,就意味着一次体力劳动,特别当“哥哥”很忙的时候,他非常烦躁。
比如暑假一家人出去玩,老三抱着娃,她一个人悠哉悠哉自顾自地溜达着。
“哥哥,你帮我拿一下杯子!”她嗲嗲地说。
其实她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一家人出去玩,自理能力还不如一个10岁的孩子。我看老三是真心的累呀。大概这就叫做“被宠到生活不能自理”吧!
我不禁感叹,这是“爱”吗?难道你很爱一个人,真的舍得累死他吗?
撒娇,也许可以很快地打动一个男人,但绝不可能永远控制一个男人。我一直认为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势均力敌,相互滋养,共同进步,而不是我在抱孩子,你却在玩手机。都来避风了,谁当港啊?
家务不会做没有关系,为了你,我可以学。不用天天做饭,但总该有几道拿手的菜;家里不用一尘不染,但起码干净整洁;我给你做早餐,你替我留晚饭。过日子,过的是人间的烟火气。
对着锅撒个娇,饭就能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