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乡手记”:庐江,“年味”是长在“手工”里“味”(唐海林/文)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又到年关,又到一年一度举国“大迁移”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各大机场、车站,高铁、地铁,高速等,都挂起一抹靓丽的中国红,预祝游子们一路平安、一路顺风……
快过年了,素有勤耕好学、鱼米之乡美誉的安徽省庐江县,随着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顺应广大城乡居民对重拾“年”味的向往:手工做鞋、手工剪纸、手书春联,手工制作香肠、米面、与大扁糖等纯手工制品兴起,为农历新春佳节市场增添红红火火的喜庆气氛。
吃在庐江:以肉、豆干、蔬菜为馅,米粉包好,香油煎出,先敬灶神后举家共实,腊月二十三做送灶粑粑的传统,便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这时候,买些手工做的布鞋送人,就像手工剪纸、手书春联一样,“礼轻人意重”,充分表达一种过年的欢喜。汗水与智慧酿造,庐江米面历史悠久,俗称“阳米面”、“月子面”。过去,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米面、红烧肉。如今,选用优质米为主原料,适当添加被食品界称之为“黄金谷物”的五谷杂粮,经过磨浆、蒸粉、冷却、切丝、晾晒,以传统方法纯手工制作米面,这种复古文化,打造出有机绿色食品,不仅是产妇在月子中最佳主食,也是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早上不可或缺的绝品早餐。
咱们70-80后的人,都有边上学边吃大扁糖的经历。咬一口糖形扁长、薄饴夹心、香脆可口的大扁糖,糖浆和芝麻味便满口生津。这种曾经遍布庐江的手工作坊,多采用当地优质水源,优质糯米蒸制精加工成饴糖。大人们的果盘里面所以大扁糖不减,就像“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灌香肠、炸圆子一样,晒晒咸鸭、咸鹅,与咸猪腿肉,是庐江家庭过年必备的一道菜,喝酒吃菜,酒香搭配大米饭,就是人间美味。
手工制作是一种心意,(也是一种文化)而年前扫灰尘则代表着除旧迎新。
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户户基本都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关门闭户,以求净化空气,驱邪避灾。每年三十,十二点之前家家都早已贴上门对,下午祭祖,晚上大人给小孩与压岁钱,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以及守岁是一种传统。大年初一拜新年、烧香许愿等,“七不出八不归”习俗,与正月十五闹花灯……在迎年和送年之间,中国年的风俗和规矩,代代相传影响着120万庐江儿女。
爆竹声声、歌舞阵阵,庐江有句谚语“小孩盼过年,大人忙种田”。这热火朝天地忙碌景象,走亲访友的习俗剪影,让舌尖上的乡愁,让礼仪之乡、文明之乡、矿业大县的庐江,就“服”那些精美的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和美食。因为,庐江人过年的幸福感,游子们深深牵挂的“年味”,就长在一年增一岁的“手工”制作里,就潜藏在举家团圆,开心过大年的每一分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