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
华乐阳
1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带着他对中国的好奇心来到了中国。在考取中国的驾照后,他决定通过租车自驾去发现中国。
从北京开始,第一个映入何伟脑海的就是中国人几乎都有的特征:喜欢打擦边球。美国的租车公司规定满油租出的车再还回来时也必须是满油的。但在北京不同,租出的车是满油的,但还回来时油箱一定是空的。老板之所以不设关于加油的规定,也是因为事先已经在租费里加了油费的成本,只是没有明面上说明,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租车者可以免费用油的假象,发掘了每个顾客自认为占到了便宜的心理。这就是一种租车者因为没有明面的加油规定而不加油的打擦边球现象。再比如发生车祸时,双方约定赔偿也都是在自己理想的价位附近打擦边球试探彼此,一旦自己占到便宜,便会暗暗窃喜。
当何伟买下了一本中国道路地图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路线规划。他一直对中国的长城充满了好奇。他想要沿着长城的路径了解中国北部的地区。
10年前的中国还是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修建道路是中国在发展地区经济常用的手段,就像俗话说的:“想致富,先修路”。于是在大大小小的道路旁是最容易观察中国发展的地方。
何伟在自己的北方寻路历程中经历过的最主要的地段还是农村。大大小小的农村通过道路保持着与城镇的联系。因为道路的修建完善,越来越多的在农村的年轻人会选择跑到市郊寻求发展。一路上何伟经历过别有特色的中国式葬礼:亲属邀请亲戚朋友参加葬礼,到了乐器声奏响的一刻,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哭泣。何伟还体验了那个时期普遍的机关人员对乡下人的歧视主义。当他陪着一个父亲把生病的孩子送到医院的时候,遭到了工作人员的极不礼貌的对待。仿佛是没有人性般的,护士极力地排斥父亲在医院陪孩子过夜,反复强调只有女同志才能过夜的“明文规定”。21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那个地方,官僚主义都是很普遍的现象,机关工作人员可以依赖所谓的“明文规定”把所有看上去没有地位的人排除在外。好在近几年国家政党对政府机关的改革,使得现在的政府机关都开始精简程序,以民为本。我相信现在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以前那个充满官威的年代里。
在经过了北方的游历后,何伟决定来到中国南方的城市生活一会。当他来到温州时,他惊讶于温州人开设的大大小小的工厂。一开始有人跟他说“犹太人就是欧洲的温州人”时,他表示怀疑,但当他实实在在的接触了温州后,他发现从商是温州人普遍的现象,而且温州的商人往往更会精打细算、抓住机会。从历史上来看,温商也是中国商人里赫赫有名的群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温州土地不宜农种所致。其中有一个在丽水做生意的温州人就非常现象地体现了温商的种种特质。当他开始设计自己的工厂图时,任何一面可以不修的墙,他都会省下。在材料的选择上,也会优先考虑便宜结实的材料。用人方面,也是能省一个是一个,尽可能少的选人,尽可能多的压榨工人是他们的管理之道。因为当时大量的外地人涌入浙江寻求工作。由于地方偏见,大部分工厂不会采用他们。所以新工厂开办时完全不用担心没有劳动力,会有大片大片的外地工人上门求职。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其实从当时的劳动力大量向南方城市转移就可以看出来了。
何伟还发现了丽水这样的政府在经济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做出了大量的基建项目。而那段时期也是地方政府大量借贷搞基础建设的时期,向丽水这样的城市之所以能在短期内修建大量的道路、建筑,就是通过不断的借贷实现的。然而丽水市政府几乎没有考虑过基建做完负债后万一没有投资者在丽水大规模投资的下场。这就成为了丽水市经济不景气现象的一个原因。
何伟在中国的游记,看似只是一本描述中国那个时期各地区生活景象的书,实质是一张张展现中国那个阶段的发展情况的相片:地区之间的资源抢夺,劳动力、工厂的变迁发展等等。一个个的故事组成的不仅仅是游客眼中的城市/农村面貌,更多的是每个地区竞争激烈的发展介绍。可以说何伟当时通过自己的游历,摸索出了中国21世纪初的发展面貌。
然而更加引发我思考的却是在这一个个故事背后展露的人性。中国人的爱占便宜、中国干部的蛮横无情、中国城市之间的歧视……虽说是那个时期的中国人面貌,但现在的社会里这样的现象也依旧常见。现在虽说大大小小的城市都筑起了各种各样的房子,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优质。但同时这种社区结构的发展也让我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断加大。我们都习惯回家后关上门,将自己与世界隔开。
有人说中国人在近几年的发展里创造了奇迹,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点我认可,因为我和我身边的人都觉得生活幸福。但身为一个居住南方的大学生,我没有看到那些处在贫困地区、处在经济建设下游的城市生活,我不敢确定那里的人是否会和我一样都享受到了经济建设发展的红利。他们的幸福感是否也得到了提升?
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宛若洪流般向前,我们共同见证着经济腾飞带给我们生活的向上变化。但不能只顾着宏观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有些时候,人情社交的发展显得更为重要。我们都需要试着走出自己那狭小封闭的空间,对外张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