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了一个同事的婚礼,设宴处恰恰是我曾经摆酒的地方,故地重游,颇有感触。
同事婚礼策划成了中式传统婚礼的样子,红绸叠嶂,大红灯笼挂起,大红囍字贴起,新娘穿着秀禾服披着红盖头,充满仪式感地跨火盆、骑马鞍,三拜天地,向父母敬茶,和新郎交杯饮酒,结为连理。
每一对夫妻,似乎都要经历这么一遭。把自己和另一个人的结合,在这一天公之于众,从此你们就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人,而是一家人,说到你就有他,说到他就有你。
我和肥猫一开始并不想摆酒,一是觉得麻烦,我老家并不在本地,坐动车需要两个半小时车程,如果在本地摆酒,家里亲戚千里迢迢不说,本来摆酒那天就忙得不可开交的我们,在接待远道而来的亲友时更是生怕有什么疏漏,二是我们的工作并不允许摆太多桌酒席,因着这个原因,我们后来在宾客的选择上甚是焦头烂额,有些请不到的亲友还需要打电话去解释。三是我心里有个旅行结婚的梦,觉得花大价钱拍婚纱照、做酒席、当木偶,倒不如拿这钱去旅行结婚有意义,尤其是看到网上那些旅拍的结婚帖子,感觉好浪漫。当然我也知道旅拍估计也不轻松,想到要在旅游景点化妆、换衣服、摆pose、被围观,本来已得到家长同意不摆酒的我们,心里又打了退堂鼓。
其实我心中挺纠结的,一边想着不摆酒,一边又觉得没有这个仪式以后会后悔,一而再再而三,又回到了俗人的轨道上,正常的拍了婚纱照,选日子摆酒,下帖子请客。
婚礼前一天,老妈他们从家乡来到这里,我们一起布置了新房,然后回到酒店住。在酒店订的是家庭套房,在房间里,弟弟给我打了好多心形气球,布满一地。现在并不记得当天晚上是否有失眠了,而我和老妈睡在一张床上有聊了什么。只知道第二天早上五点便要起床去换婚纱还有化妆,姐妹团来酒店陪我,我在酒店房间里等待新郎来迎亲。
和电视里演的迎亲一样,新郎和他的兄弟团们要塞好多红包、要卖力表演才艺,历尽艰难险阻才能来到新娘面前,见到新娘还要通过找新娘鞋子的关卡。等穿上婚鞋,新女婿见丈母娘,敬茶接受嘱托,然后新郎背上我,一路到电梯,舅母打着红色的伞护送我上婚车,车队按着既定的路线,返回新家。这边的习俗,迎亲的路不能重复走,另外经过路口和桥都需要丢几枚硬币开路,饶了一圈终于在正午前回到了新家。现在想想,如果是古代八抬大轿的绕,估计就要错过吉时了。
回到新家楼下,鞭炮作响,还是红伞遮顶,入了屋。那时是夏日,入屋后凉意袭来,人都清爽了。小屋挤了满满当当的亲友,敬茶改口。然而,这只是前半截,在正午之前迎亲回家,真正的宴请宾客摆喜酒是在晚上五点半。
晚上迎宾前去补了妆,穿着洁白的婚纱在酒店大堂迎接亲友,这才是平日里我们去喝喜酒所看到的场景。寒暄、迎候,正式入席。我们婚礼现场布置成浪漫的浅紫色,花门是蝶恋花的穹顶,一路红毯宛如T台,两边亲友帮放礼花助兴,一路走到了舞台。随着司仪的台词,按部就班的行礼、换戒、饮酒、祝词、敬酒……
在中国人眼里,结婚,仅仅结婚登记还不算,摆了酒才算结婚,有些地方、有些没到法定婚龄的男女结婚,根本不登记,直接摆酒就是结婚了。因此一场酒席的意义可见一斑。
如此,一场婚礼,一家人,始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