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短情长(七)
我是听着《春江花月夜》写这封回信的,音乐我并不是很懂,只是爱听。旋律和节奏往往会吸引我大部分注意,忽略了唱词。诗倒是意境很好,兴象玲珑,并不易说清道明,只是觉得气韵天成。高中时初见,并不怎样喜欢,太长了。古诗这种对称工整的结构,我始终觉得宜短不宜长,比如看到排律就很烦了。乐府、歌行、词、曲、民歌,句式稍微变化的就更得我喜欢。或许是我生来就不喜欢规规矩矩,按部就班,才会形成这种没什么价值的欣赏习惯。后来背过好几遍,高效的背诵是建立在深入的感受和理解上的,这时才发现了它的美好,从此一字一句都牢牢刻在脑海里了。
说回音乐,我大概和你说过,我比较喜欢洞箫和大提琴这类比较悲沉悠远的声音,写到这里手机刚好切到《广陵散》了,还从未听过古琴的现场,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约着去听一场。忘了听谁说过,音乐是和人生命的节奏契合的,门外汉如我,也常很受震动。以前有心要学学乐理或者乐谱,总觉得懂的多一点可能会有更深的感受,现在却觉得音乐对我来说不求甚解大概是更好的状态。
我们的陈老师,日常会在朋友圈写诗,比如看到了窗前的一棵树或者初秋掉在路上的叶子。他说作为文学的研究者,特别是写作的研究者,需要经常有对创作过程的感受。另外也是写给我们看看以兹鼓励。这件事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有些感觉我还很清晰的记得,很久前的某个冬天喝了一杯雪顶咖啡;抬头看树叶缝隙里透过朝阳的光线时,有微风吹过。老师说,感受完成的时候,诗就已经完成了,只是或许还不知怎样恰如其分的转换为文字罢了。找了个绘画老师,是我以前的好朋友。第一次上课,他讲了打线和透视,然而我并没有太多时间练习,所以进度可能会久久停滞不前了。不过我们都不赶时间,长长久久的,断断续续的学着也挺好的。说是学画画,更像是不定期被科普美术知识。
以上都算是整个忙碌的九月份的的小小收获,忍不住要和你分享一下。十一回家了一趟,主要是为参加堂哥的婚礼,也是给自己放个小假。地铁、车站满满都是人,每次在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这就是生活的苟且啊。其它再难受的时候也不会让我有这么强烈的反感,即使顶着烈日,抱着很重的一摞书,从学校走半个小时回宿舍都不会。回家的动车上,感觉紧绷了一个月的弦终于可以松松了,除了疲惫就是很深沉的孤独,就是觉得世界上只剩我一个人了的那种孤独,回到家和姑妈婶母说话,和哥哥姐姐闲聊,这种情绪还是一直笼罩着我,或许一直到回程,这种感觉都没有散开。
以前就常常一个人的时候居多,我归因于一个人到外地去上大学,和以前的朋友隔得太远了。现在我回到武汉,大家都在一个城市,也没有见过一次。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好不容易有点闲暇,也都想好好休息一下。即使见面了最有意义的事也就只是聊聊天了吧。我可能还是那么悲观,悲观到有点冷血的程度了,所以我对孤独总是深深依赖着。
总结一下假期,就是没有好好睡觉,没有好好吃饭也没有穿美美的伴娘礼服。结婚仪式是那么俗气甚至有点恶搞,有几个瞬间还是忍不住湿了眼眶,或许我们平时太不会表露情感了吧。晚上吃饭时,喝了点酒,我很久不碰酒了,这次全是满满祝福的心情,毕竟是从小一直护着我长大的哥哥最重要的一天。
回来以后,花了一天的时间洗刷衣物、打扫卫生,也好好睡了一觉。昨天去图书馆待了一整天,从早上七点半到晚上九点。白天在看书,学习,头晕脑胀的。开始看《魔山》,以前一直很期待这一本小说,目前看来,并不如我想的那样好。太繁琐,20世纪以后的长篇小说都有这个毛病,拉拉杂杂就很容易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且真的会让人失去耐心。但愿我读完后会有所改观,证明以上仅仅是个人偏见而已。吃过晚饭后回自习室,意外发现期刊室有很多杂志,比如博物、看电影、时尚芭莎等。我是很喜欢看博物的,5月份的那期,主题是以花为食,讲了不同地方的吃花传统。你若感兴趣,也可找来看看,或许有一天我们能付诸实践呢。现在桂花正开,我在花园里常会忍不住摘下来吃一点,满口清香但略有苦涩。
我感觉时间飞快,十八岁以后,似乎是被按下快进键了,不论走走逛逛的消遣还是分秒必争的学习,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逝去,快的没有真实感。有一次和来访学的老师在东湖散步,她说我少年老沉,尽管长了一张像高中生的脸。她觉得少来沉稳老来狂,是很好的一种状态,但我想象不出,我再老一点会是什么样子的。我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等有时间了就怎样。偶尔也会想:如果我们都老了,才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算不算有遗憾呢?想到这里就会有冲动,放下现在的一切远走高飞吧,但我知道我是做不到的。我只能偶尔偷偷懒,比如坐在地板上,看两个小时的博物杂志,且不去想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完成。
这几天中午大太阳的时候还是很热的,与其说热,用暖和来说更合适了。早上和晚上凉下来了,出门要穿外套,是我很喜欢的秋天。室友说,只是今年的秋天比较长,没有直接从夏入冬。即使算是个特例吧,也够幸运的了。离开洛阳的时候感受了最长的一个春天,刚来武汉,又是一个难得的长长的秋天。希望你那边天气也好,好的天气总会带来好心情。
盼回信,祝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