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汉非李瑶瑶
谈起语文学习,很多人并不陌生,从咿呀学语,到眉发雪染,语文一直是国人的必修课,国人生活中不乏语文,而语文学习似乎也是时时刻刻在做的事,譬如老师的一堂国学课,刚刚品读的一本小说,信手写下的几行短语,游览过的名胜古卷……从课内受学,课外阅读,再到社会实践,人们似乎深谙语文学习之道。
但又何为语文素养呢?通过那么一套语文学习真的能轻松地培养出个体的语文素养吗?静言思之,这个抽象的名词背后藏着的汪洋般的内涵使人生怯,又有几人能拍着胸脯谈起自己拥有极高的语文素养呢?!诚然,语文素养“广纳百川”,字词使用,语法掌握及语文的基础性学习只是奠基,越向上越难培养,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人格品质等方面堪堪组成了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语文素养体系”。故而,语言素养的培养犹如登山,有人在山脚忙碌,有人在山腰徘徊,亦有人奋力向无尽的云端爬去。
同样经历了语文学习,为何语言素养的差距在慢慢拉大呢?除了学习中常用的听、说、读、写等技法,最关键的,恐怕是以“思为先”,才可将语文从“工具化”转化为“人文化”、“素质化”吧?
语言课堂教学往往受时、空桎梏。而正是有限的时空里,为我们开辟的专属于语文的时光,大多数的基础性知识,从此处掌握,免于“伤仲永”的尴尬境地,随着年岁的增长,时季更替,课本一日日增厚,内容越发广博,老师也不再是最初手把手数着拼音纠正错别字的那类老师了。此时思与悟的价值,愈发重大!一位戎马倥偬的将军,清雪漫呤的诗人,衣袂飘飘的偏士,以不同的姿态,向你走来,你是与他们擦肩而逝,还是驻足凝神,紧随他们的步伐,将自己化为一滴水融入他们的世界?从羲之的亭院溪流前经过,你是否也想“流觞曲水”,有了对生死的思悟;从苏子的月下赤壁前经过,你是否也想侣鱼虾而友麋鹿,感受山月清风为友的闲趣;从项脊轩门前那株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前经过,你是否为这浓烈的亲情爱情掬一滴清泪;从金戈铁马的刘项之争的沙场上走来,你是否为四面楚歌之中的英雄末路辛酸悲叹,又对其失败的背后进行一番深探?课堂学习,并不是机械地背诵、朗读这些“技”的运用,而应投身于书页之中,且行且思,动心动情,浮想联翩。
且行且思,亦要走出课内,来到课外。课后的时间是“加油”、“营养补充”时间。古今中外,阅读范围浩无边际,有道是“开卷有益”,但这“卷”也是要细细斟酌考虑免不了一番思考的。如今是一个娱乐化的新媒体时代,难免泥沙俱下,择好书代而读是要在各方面考虑的,譬如阅读经典,在合适的年龄接触吕国传统名著、外国经典,可以反复研读,一部优秀的经典著作总是越读越有韵致,譬如《西游记》,陪伴我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最初只是被“猴子”、“猪八戒”等等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及有趣的故事吸引,到后来再读又被主要人物的精神特质吸引,到多年后又翻阅最后发现以往忽略的内容,如团队精神,甚至于人情世故,也敬佩于作者匠心独具,巧妙融合于时代背景,妖魔也具有了特殊指向,而打妖怪昭示正义的存在。同时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也要学会思考如何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譬如在沉醉于沈从文先生中的《边城》节选后便找了原著痴痴拜读,心驰神往那片山美水美人美的一片净土,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读到了不了解的当时文化背景,便可阅读莫泊桑其他的作品,如是既拓宽了视线,又能有针对性地课堂教学,在“思”与“学”的结合处酣畅淋漓。
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恐怕更是要以思为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成老生常谈。课堂教学,课后阅读,用以应该实践,而实践更是前二者的根基。陶宗仪做教师时,时刻积累生活经验,把诗句心得记于叶上,放在瓮中,满了就埋于树下,后来整理成《辍耕录》。而林和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同样源于生活实践,但他又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将其改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则更加传神生动,成为千古名句,被王十朋赞赏为“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可谓思万卷书,思万里路,才可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绝非简简单单地机械遵循三个途径,一切以思为根本,携思同行,才可攀缘更高,实现“半壁见海日”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同时亦可行得更愉悦、更专注、更虔诚,缘此山行,忘路之远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