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娃知道,要牛听话的诀窍就是牵住它的鼻子,这时,你要它往东它绝不会往西,要它向前,它也肯定不会后退。其实也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本质点。随着接触的企业、行业慢慢增多,我越来越能理解和体会到企业经营者的心酸与艰辛。同时,据我的观察,优秀的企业都能够准确抓住牛鼻子,牢牢的抓住它,不放松。之于企业,"牛鼻子"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三个点。
其一、对外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上帝"这样的话,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喊,然而很多企业也只是喊一喊,要么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没有方向,思路不清),要么就是不愿意去做(成本考量)。我们讲,企业经营的理念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就一条----满足客户需求。这一块,也分为三点:
(1)企业经营者要时刻思考企业的战略定位。虽然有不少人(其中不乏大师级别的人)说"战略就是事后总结的好运气",还有人说"战略和成功学是一样的,都是事后诸葛亮",但我还是相信,优秀的企业其战略定位是很清晰的。拿我们最近服务的零售行业来讲,你至少要思考自己的店适合开在什么样的地方,能够吸引什么样的消费群,以及最适合开多大的面积,1,000平、3,000平、5,000平,还是更大或者更小,还要清晰自己的业态定位,是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还是专业店,或者仓储者商场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思考,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胡乱开店,是肯定要吃亏的。再比如说万达广场,其定位就是"万达在哪里,哪里就是市中心",这就是它的战略定位。
(2)组织机构的设置。西方人力资源理论告诉我们,企业机构越全面、越系统、越清晰、层次越分明、分工越明确,则对企业的发展就越有利,刚开始,我们也是抱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帮助企业去理组织机构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东西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根本不适用。中国民企的真实情况是,很多员工都是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分得很清楚的最直接的结果果就是企业的成本会增加,另一个后果就是很多人会因此变得很"闲","闲人"一多,整个团队管理难度就会增加。所以,国内民企更适合大部制,部门不要太多,层级也不能太多,一多官僚主义就来了,我们这个民族,几乎每个人骨子里都官僚,只要有土壤,就一定茁壮成长。同时,职能也需要留一些"灰色地带",更能避免相互"踢皮球"。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咨询公司拿一套完美的组织机构给到企业后,基本上起不到作用的根本原因。
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就要求我们的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以离客户最近的部门/人员为中心,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客户真实需求的。传统的组织机构图是一个正三角型,由总经理向下直接传递信息、指令,我们接触的企业中,有一些,在尝试倒三角型的组织架构,把一线接触客户的部门/人员放第一位,由他们依据客户实际需求向职能部门提要求,这些部门提供配合,也就是内部服务机制,二线部门服务一线。
(3)产品和服务。前面的工作,不管我们做得如何的好,如果产品不过关,不能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那么都白搭。这一方面,很多企业常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把"卖点"当"买点",想当然的以为"卖点"就是客户的"买点",我们曾经服务过一家做化纤的企业,当时他们准备生产一种给箱包做原材料的化纤,于是大家讨论这种化纤要有什么特点,讨论来讨论去,我们认为是:结实和耐磨。然后我们再去走访箱包生产商,得出的结论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生产商告诉我们他们最关注的是:吸湿性和防折性。吸湿性好就可以使箱包色彩很鲜艳、很好看,而防折主要是箱子一不小心折了一下,能够复原。事实上,现在的人没有想过一个箱子用个十年、八年的,所以结实和耐磨并不是最关键的需求。
在商品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比如零售业,自己不生产产品,所以,你的产品的质量和别的超市肯定都一样,不能说好到哪里去,品类也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我以为,拉开差距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服务,把服务做上去。包括酒店也是如此,四星和五星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服务。当然,关于服务,我还想指出一点,这既包括我们对客户的服务,也包括我们行政职能部门对一线部门的服务,以及管理者对下属的服务,管理者要把下属服务好,下属才会更好的服从领导。
其它两点,明天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