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位英雄说起呢?还是袁督师袁崇焕吧,算是对第一部分的补充。
袁崇焕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出其右者少之又少。原本温文尔雅一介书生,却能率领一万明军坚守宁远,抵挡住了清军13万大军,没有几把大刷子,能打赢如狼似虎的清军,谈何容易!
袁督师是绝对的军事天才。
红衣大炮重创努尔哈赤,使其于宁远之战后不久抱憾而死。
我曾经两次到兴城(即宁远),站在城门楼上,闭上眼睛,我仿佛能听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满汉两族的厮杀声。
古城依旧在,数度夕阳红。
努尔哈赤的死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伤情恶化,二是窝火。
他为什么感到窝火呢?估计他是这么想的:“你看,你袁崇焕就一进士出身,你懂打仗吗?老子戎马一生,打过的仗比你听到过的都多,为什么我就打不过你呢?”努尔哈赤不服,他能服吗?如果九泉之下努力哈赤健在,他一定是列开架势等着袁崇焕呢,再决雌雄。
人的一生不怕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怕遇到始终把你当敌人的克星,你翻盘的机会很渺茫,最贴切的形容是《红楼梦》中的香菱的命运,“有命无运”也。
努尔哈赤遇到袁崇焕,是他不幸,是袁督师之幸。
努尔哈赤临死前叮嘱儿子皇太极,就是倾家荡产,误了卿卿性命,也要打败袁崇焕,报仇雪恨。
一年后,皇太极抱着“灭此朝食”的信心,亲率黄白两旗精兵,浩浩荡荡,杀向辽西走廊的重镇宁远、锦州。
那里是攻入山海关内的咽喉要道,那里一战是满清灭明的希望之战,那里,袁崇焕——他的“杀父仇人”在候着他。可以想象,皇太极是怎么的心气前往战场的。
结果呢?皇太极率领的旗兵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丢盔卸甲,屁滚尿流,连夜溃逃,那个惨啊,甭提了。
皇太极比他爹聪明,宁锦大败后,他总结经验教训,决定采取迂回战术,避开袁崇焕的锋芒,绕道直取京城。
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发生了史称“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十万大军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了遵化,兵临北京城下。
崇祯一看,我去!朝中无能将,尽是奸邪佞,这可咋整?
还有袁崇焕呢!督师闻讯率兵两日急行三百余里,率兵跟蹑清军,不顾将领反对,率部于次日晚抵京城广渠门外,大败清军。
袁督师一生凛然正气,不畏胡虏,然而,他生不逢时,时代和历史选择了他奉卫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从而注定了悲剧,注定了一个千古奇冤。
1630年,崇祯三年,昏庸的皇帝自掘坟墓,敲响了明代大厦将倾的震天哀号。
袁崇焕的罪名是“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等同于莫须有,一代英雄被磔死于京城的甘石桥。
袁督师伏刑之惨状,令人毛骨悚然,观之靥梦连连。《明季北略》记载其状“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百姓在朝廷的蛊惑下,都相信袁督师通满敌,张岱在《石匮书》这样描述京城百姓在行刑时的情景:“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袁崇焕含冤死去,一代英雄陨落,更可悲的是,除了满族人,绝大多数汉族人都深信不疑袁崇焕是个大汉奸。
临死前,袁崇焕吟留了一首诗: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保辽东。
前有李自成,后有皇太极,朱由检,这位在位17年的昏庸皇帝,1644年3月19日凌晨,他先在煤山(即现在的景山)寿皇亭附近找了一棵歪脖树,然后写下了这样一份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看看这份遗诏,多不要脸呀!“皆诸臣误朕”,到底谁误谁呢?袁督师若地下有灵,望磔之。
崇祯的遗言的最后一句还算是人话: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但对于众生,毫无意义。
明朝灭亡,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再到乾隆,开创了一段时间不短的繁华盛世,这亦是历史的进步。
佘姓百姓,就是第一部分那个黑衣人,偷葬了袁崇焕尸首后,辞官不做,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遗训。
一、 不许再回广东老家,要世世代代为袁大将军守墓;
二、 不许做官;
三、 不许不读书。
从此,佘家后人开始了秘密守墓,达372年。就连乾隆都大赞袁崇焕为英雄。后来,守墓转为公开,佘家人的壮举和大义得到了世人的敬重。
袁督师的亡灵超度于法源寺,相信他早已脱离苦难,功德圆满,到达了彼岸。
下一个轮回,袁督师的人生一定不会那么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