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康,校篮球队队长,身材魁梧,个头高大,一次带领校队参加市篮球赛,在篮球场上奔跑了两天,让人感动的是这两天一直在发着高烧,高烧不下场,坚持到了最后,而且赛绩优异。校长在升旗仪式上特别表扬了他的坚持精神,当校长问是什么让他能这样坚持时,他说“我想赢”。一句想赢,理由简单,但是力量却不可估量,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两天,完美结束比赛。想赢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意愿,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愿意,所以就产生无穷的力量,因了这种力量,身体的不适,条件的艰苦都也可以忽略了。
我也因此想到我自己的初高中生活:当年我是一个智力平平,甚至连平平都算不上的学生。初中时,数学老师采取激励制度,上课讲完新课做练习,谁先做完谁先下课,那时的管理也没现在这么严格,课堂完全是老师的,谁的课堂谁做主。我的数学成绩一般,但是为了不是最后下课的孩子,我前一天就全面预习了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做完课后练习,然后核对答案,琢磨不明白的就做记号,以便第二天明确听课重点,这些做完常常就晚上十二点之后了。这样,第二天做练习时,我总是班级最先做完并全对的学生,久而久之我越来越被老师重视,越来越有自信,渐渐得我就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优生。如此心态的良性循环,不仅不觉得累,竟觉得十分快乐。为什么我能如此坚持呢?因为我心里有这样一种意愿,我想得到老师的赏识,这是一种内驱力,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不仅是外在成绩的满足,更是精神的满足 。
我的高中生活比初中生活要清苦,住校,为了节省时间,去食堂买了饭总是一边走一边吃,跑去食堂,走回来已经吃完了,偶尔会在食堂吃一次,喝点汤,然后进教室学习。当别人在宿舍酣然入睡时,我却在演算数学题,当别人响起细微的鼾声时,我还在点着蜡烛复习,当别人出去逛街时,我还在背着英语单词。这样三年,没有觉得累和苦,反而是因为一点点的进步而时时处在快乐之中。当入学遥遥领先的同学只考入专科学校时,我以班级高考分数第二的成绩考入大学。
三年的高中生活,我刚开始的动力就是让父母以我为骄傲,后来渐渐变成我要学得很好,我可以学得很好,我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在班里排名前列。这些动力驱动着我行走在高考的路上,无暇顾及身边暂时诱人的风景,任清风苦雨,义无反顾,等到高考的帷幕圆满地拉上时,过去的艰苦经历竟也分外让人留恋。
做了老师后,发现很多孩子学习没有动力,每天浑浑噩噩,父母、老师督促紧就学学,不督促连基本的作业都不能完成。我也曾把我的学习经历讲给我的学生听,只是时过境迁,他们与我学习时的环境不同,认知不同,观念不同,自然无法体会我的感受,更对我所谓的动力不屑一顾。于是我就想要和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们一起找到一种适合他们的动力,光明正大也罢,阴暗猥琐也罢,能作为一段时间前进的动力,撑持着某一段时间也好,也想帮助孩子们在不同阶段不断调整他们的动力,激励他们走得更远。
其实,真正学习的动力应该是一种内驱力,每个学生生活年龄不同,背景不同,心理特征不同,激发他们内驱力的角度、方式就不同,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不断探索。因为康对体育感兴趣,怎么训练都不觉得累,所以我就从体育精神的角度来激励他,从体育到生活,再到学习,他就能更好得和老师交流,教育的效果就更明显。再如璇,学习一般,因为暗恋一个男孩子,更是变得恍恍惚惚。那个男孩子很优秀,所以交流时我没有批评璇,而是先告诉她这个年龄阶段有这样的想法是正常的,而且她很有眼光,男孩子确实值得喜欢。但是,男孩子更喜欢有内涵的女孩子,所以,现在要做的就是先充实自己,让自己和男孩子一样有光彩,要用自己的光彩去吸引人,而不是蜷缩在别人的光环之下。我鼓励她把暗恋当作动力,去追赶男孩子,用自身魅力引起他的注意。果然,女孩子开始奋力拼搏,偶尔和我谈起时虽然还是有些自卑,但是人却精神起来。初三短短一年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她,成绩也突飞猛进,当女孩子光芒四射时,也不再自怨自艾。毕业时,璇跟我说,是暗恋并追赶这个动力让她找到自信,虽然这个动力在当时说不出口,但是确实是这个动力推动她走完初三,一点不觉得苦和累。上了高中后我们也有联系,现在的她已经把提升自己当成一种习惯,一种自愿,再不是为了让某人侧目了。
当然,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寻找激发他们内驱力的方法是一份有难度的工作,需要老师的细心、耐心和合适的交流方式,还要有恰当的时机。老师们一起来上下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