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连接成本的降低,电商、本地生活到出行等各个领域,购物的主动权逐渐从卖家转移到买家,各路平台为了争夺消费者都上演过激烈的百团大战。
“我的消费我做主、随想即得、数据智能、个性化、30分钟送达”,成为当下新零售的关键词。
1.高频流量带动低频消费
消费的个性与多元趋势下,过去以电商为代表的跨城零售业务,逐渐在向以社区和城市为单位的社区与同城零售业务进行拓展。
消费需求个性化与物流数智化升级的双重趋势指引下,本地化、社区化、同城化的各种零售业态应运而生。对应的是,服务于跨城零售的传统电商正在被同城零售业态逐步蚕食。
原先,外卖平台、前置仓生鲜零售平台主要售卖的是餐饮、果蔬类和水产类生鲜,现在这些平台也在通过扩充品类(如米面粮油、酒水饮料、休闲零食等品类)进入传统电商擅长经营的业务。在售卖生鲜的同时扩大经营品类,通过高频消费带动低频消费,生鲜业务不赚钱但日常消费品业务赢利,似乎已经成为同城零售经营模式公开的秘密。
2.商业业态划分物流区域
中国近年来同城零售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物流敏捷通畅的红利。
传统电商主要提供300~1000公里的跨城零售,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仓配一体化物流和以顺丰、四通一达为代表的快递物流,可以让商品从以前的3-5天缩短到24小时内到达消费者手上。
本地生活及零售业态主要是以社区为单位,依托就近的餐饮店、便利店、前置仓,提供餐饮外卖和生鲜零售服务,覆盖的范围是消费者周边3~5公里,目标是在30分钟到1小时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上。
其中,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等开放平台是本地生活到家模式的代表,叮咚买菜等社区零售电商平台是前置仓模式的代表。盒马鲜生的"前店后仓"新零售模式则稍微另类点,提供年轻白领消费所需的多种角色与功能于一体,例如线下门店集现场烹任、烘培鲜花等体验的购物场所、通过顾客线上下单邻里门店配送满足消费者到家需求。
相比社区零售3-5公里的辐射半径,同城零售业务的辐射范围大概在20公里。同城零售是以城市为单位开展的即时到家配售业务。
3.不止于互联网的同城零售
同城零售也不是互联网平台企业的专利。
在各大平台向社区、同城零售发力的同时,线下门店也在做线上零售的转型。
与此同时,品牌制造商们也通过D2C(渠道扁平化直接零售),以品牌旗舰店、自建在线商城、小程序等数字化方式直面消费者。
此外,2B端的流通渠道电商化也在同步变革中,这也是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产业互联网。生鲜B2B(企业对企业)电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鲜交易和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高损耗”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