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沉浸在焦躁中缓不过来。
刚想这几行无病呻吟的字来凑数,打开一看,首页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你为什么不快乐”。
毫不犹豫的点进去,作者的生活有种让人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说拉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来以保持好心情这点,先不说这里太阳出的极少,就说有阳光和好心情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有句话是“你若恨,世界便可恨,你若爱,世界便可爱”,看见太阳可以觉得“今天真是个好日子”,也可以觉得“阳光真辣眼”。
文里又出现一句,你总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改编自杨绛先生那句名言,这话本没什么问题,但是也未必对。
最简单的方法,证明不高兴的原因是想的多做的少。
如何证明?
在我看来是没法证明的,高不高兴本来就是抽象的事情,难以把它具体化。那句“不高兴是因为想的多做得少”别看它写的跟定理似得,其实很有问题。
说它有问题,或者说错误,原因是没有条件限制。举个例子,因为小说情节产生的不高兴,能说是因为想的多做的少吗,做的多就会开心了?
怎么做,把书撕了,手机砸了,给作者臭骂一顿,就爽了?
再看它的逆否命题:想的少做的多是高兴的理由。
奇怪吧?
我觉得没有说的必要了。
但是为何单看这句话却觉得正确呢,大概是因为此话改编自杨绛先生的那句“你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读书太少”。就像是许多人马姓富豪成功学的追捧一样,又像是上个世纪“主席说的都是对的”那种思想。
某乎名句“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于是这个问题就转换成了,我不高兴,是不是因为想的多做的少。
我考虑现在是的。
看着视频课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走神,想着自己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想着想着,眼前就仿佛出现了刚及格的分数和隐隐的声音“她只是看起来努力,其实成绩并不好”。
是了,我也觉得自己是看起来努力,自我感动罢了。
真正努力,完全投入进去,一个小时前刚听的结论怎么可能忘了,因为只是听了,没有回想,没有思考,没有把书变薄又变厚。
这些我很清楚的,但是明明知道答案的问题,还是让我焦虑,我甚至不敢去真的想,我刚才学了什么。
我怕我什么都想不起来。
怕,怕。
总是怕。
什么都怕。
所以才会什么都没做却心生疲惫,所以才会产生那么多遗憾,所以才会找那么多借口。
同父亲聊天,总是不欢而散。
他老对我说,你要充满朝气,你要好好学习,你要听英语……
你要,全是你要。
听到此处,便生出厌烦,总是忍不住去反驳,只说我要,却没说我怎么要,我为什么要。
如果阴郁是天生的,又怎么改变。
后来实在担心克制不住吵起来,远隔千里,还要打着电话吵架,有想了想银行卡里的余额,只好无精打采的回答“好,好,好的。”
反正他是不太在乎我高不高兴的,就如我,没有特殊情况也不太在乎他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