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读书摘记之一

序言

语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它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理论建构,有太多充满个性的阐释解读空间,还有太多与时俱进的发展可能。

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共通的,贯穿语文教学的命脉——

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学语文的。

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

语文教学,是语言学习与精神成长共舞的。

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心田播下读书的种子,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语文教学要构建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小语文”课堂,还要拓展课外丰富的“大语文”资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深叶茂”,受用一生。

第一辑

教学解读:将“作品”转化为“课文”

李海林先生认为,语文教材具有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双重属性。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章原生价值的阐释,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教学价值——教学生学习文章传递信息的方法、策略,让学生明白文章是如何讲的,进而实现将文本原生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不仅包括作者的创作本意,还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二度创作。这就使得文本的原生价值,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

安伯托·艾柯说:“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读者的解读,与作者的创作原意也许相同相近,也许交叉,也许背道而驰。

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起初人们把其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诗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然而在后人的解读中,早已不再局限于“爱情”主题,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