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小到大,我们掌握了很多技能,有多少是精通的呢?有多少达到了高水平呢?
事实上,可能没多少,甚至没有一个。
我们常常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就停下了进步的脚步。我们开了10年的车,可能跟刚学会1年的水平差不多,我们周末就去打羽毛球,游游泳,踢足球,虽然玩了很多年,可是,水平还和当年初高中的水平差不多,这么多年似乎没有多少进步。所以研究结果统计:“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司机,可能稍稍比只干了5年的人还差些”,这就不足为奇了。
只要在练习中没有刻意地去提高,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退化,时间在这就是一个可怕的叠加变量,其效果就像下面这个公式的趋势一样:
02
那到底什么是刻意的练习呢?
我觉得书上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指出了我们平时没有进步的问题所在: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C,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练习了!
导师:你练习了多少次?
学生:10次到20次吧。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道。。。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那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到底弹对了多少次呢?不知道!只是天真地一遍遍重复,却很少关注到底错在哪?我们在第一遍犯的错误第20遍还在重复,那练习20遍有什么意义呢?
当老师每年都拿着同样的教案,用同样的例子,说同样的话,布置同样的作业,那教20年的书有什么进步呢?当然还不如用心教5年的老师优秀。
同样,我们手头的工作,如果只是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刚开始学到的那些技能,10年过去了,没有更新,没有进步,那又怎么好意思说有10年的工作经验呢?充其量是1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10年而已。
孩子也是如此,我们让孩子弹琴,让孩子读课文,经常是布置一个几遍的任务就不管了,孩子按要求完成了任务,就以为万事大吉了。看似每天都在坚持学习,很努力的样子,到头来还是这么差!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一个道理——毫无目的的简单重复不会带来多少进步,只有有目的的刻意练习才是有效的。
那刻意练习有什么要求吗?
1)刻意练习要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比如今天弹琴重点要纠正我第三小节里的错误,把这块练到完全熟练掌握为止;这段时间我的读书目标是每次都能总结一篇有观点的文章;今天练球的目标是把反手接球练熟;这次游泳课的目标是每一趟都把腿上的动作做标准。。。每一次练习都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就比“我要好好练习”强一百倍。
2)刻意练习是专注的。
如果我们在做A的时候想着B,那一定是做不好的。如果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还想着看看手机,刷刷微信,那也是练不好的。在《练习的心态》那本书里,作者着重强调了什么是好的练习心态:能够沉浸在当下的练习中,享受练习的过程,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这样的练习才是高效的。在练习中,专注必不可少。我们要想办法排除干扰,让自己进入专注状态。
3)刻意练习要包含反馈。
不论我们练习什么,都需要反馈来准确判断我们到底在哪方面不足,哪些地方是需要进步的。就像前面导师和学生的例子,练习了1小时,到底弹对了几遍呢?有时候我们可以自我反馈,自己来判断问题出在哪,有时候我们也有盲点,需要老师的反馈。但不管是何种反馈,我们都需要在每次练习完马上停下来,主动思考一下:这次练习我做的怎样?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下次注意?而不是直接闷头开始下一次练习。
当然,在一些技能练习上,如果能找个负责任的老师就更好了,不但能帮我们分解目标,提出更合理的训练计划,还可以及时反馈,示范指导,这样的训练肯定就进步更快了。
4)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是我们的最大陷阱,一旦大体学会一个技能,我们就容易沉浸在熟悉的技能里面难以自拔。于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已经学会的技能。但是如果想进步,就不可能永远在舒适区里,我们肯定要把自己推到舒适区外。
最近读书就有这样的体会:本来一本一本地快速阅读是我熟悉的方式,可以读的快,但理解不深入就等于白读。于是把自己推出舒适区之外,逼着自己读完一本写一写心得,总结一下,深入思考后再读下一本。读书的练习便有了更多的进步。
在中科院上课的时候,我的老师张梅玲教授已经80多岁了,在中科院也教书16年了,到给我们上课时,还在不断地改进她的教学内容,把近期的思考整合成新的提纲,继续尝试用新的版本教学。老师这样的治学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5)刻意练习需要大量重复的练习
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在小提琴领域,18岁之前,那些平均练了3420小时的学生大部分日后成为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那些平均练了5301小时的学生大部分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那些平均刻意练习了7401小时的学生更多成为杰出的小提琴家。即使那些小时候被认为是神童的人也不例外。反而那些进入德国最好音乐学院深造的学生(常常被认为是有天赋的学生)花的时间更长。
03
那刻意练习为什么能够有效呢?这就要先从我们的大脑的结构说起。
我们大脑有两种神经组织——灰质和白质。
灰质在脑中处理信息,并且传送信息和感觉反应到神经细胞。白质呢?主要是由脂肪组织和神经纤维组成。当我们要完成某个动作时,信息必须从大脑灰质传出,沿着脊髓,经过白质里被称为轴突的神经,传至我们的肌肉。
位于白质的轴突外层被髓鞘包裹,当我们进行一项练习时,信息不断经过此回路,每经过一次,外层的髓鞘就会变厚一次,当经过的次数多了,髓鞘就会越来越厚了。髓鞘变厚有什么好处呢?它就像电线外层的绝缘表层一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脑电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流失。流失越少,信号当然传输越快,越准确,越有效。在技能上,就体现为我们似乎没有经过大脑特意思考,就本能地做出了标准的游泳动作,本能地记住了每一次曲调转折时手的准确位置,本能地抬脚准确射门,本能地知道下一步棋应该怎么走。。。
所以大量重复的练习一定是学会某种技能的必经之路,哪怕再有天赋,也要经过这个过程。
刻意练习呢?就是保证每一次都走正确的神经回路,然后固化下来。如果我们练习20遍,只有1遍练对,那神经回路只相当于走了一遍,当然进步甚微。如果20遍内,是有目的的练习,针对自己的问题,每次都是有效的,有反馈的练习,那当然神经髓鞘化的速度就会加快,我们的进步也是很明显的。
04
上面是微观的层面,那从宏观上来说呢?一个个神经组合起来是什么呢?就是有效的心理表征。
心理表征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一件事情到底了解多少?“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句话最直观地说明了心理表征。一首曲子,像我这样的外行来听,只有好听和不好听两种判断,但是优秀的音乐家会对曲子里音高,音准,升降调,颤音,震音,音符的演奏长度是否合适等等信息瞬间就会有清晰的判断,也能马上精确地指出问题所在。所以优秀的音乐家对于这首曲子的心理表征就比我的多的多。
那我们平时练的是什么?就是对一个事情,有更精准,更丰富的心理表征——能够观一点而知全局,能够从纷繁的乱象中找到背后的规律,能够本能地做出准确的判断。
中医望闻问切一下就知道问题所在,正是因为他能对各种疾病的表现以及相关的问题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心理表征,所以好中医和水平一般的中医的差距也正是在他们所建立的心理表征上。
那如何创建这样有效的心理表征呢?
当然是刻意练习!每次都能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设定合理的目标,专注地练习,并且练习中有反馈,有总结,有反思,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有杰出的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个公式:
杰出 = 刻意练习 * 练习的次数
05
读完《刻意练习》,我发现自己和孩子平时的练习真是太随意了。
假期儿子学游泳,本来我的要求就是跟着教练好好学,学会就行,但我发现儿子在课堂中的一趟趟的练习中,并没有用心在意。我想,这正是一次教给他学习刻意练习的好机会。于是我在送孩子游泳的路上会跟他聊起游泳,问他觉得哪里游的还不够好?然后这节课的目标就是重点关注这一动作。尽量在每一趟练习中都练习这个点。虽然限于孩子的年龄,他自己在课堂中不可能每一次都提醒自己做到,但是的确比开始没有目标的游泳要进步的更快一些。
最近,我也努力在我的工作和读书中加入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是一种长久的练习,先从提高意识,具体行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