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可以当做一个收藏夹,同时分享给别人:可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或者遇见对某一事件拥有类似见解的人。本文根据个人需要有删减。
正文:
何伟曾经是一位住在北京的美国作家。前段时间,他的旧文集子《奇石》出版。里面讲到一个多年前他在北京麦当劳餐厅与人相亲的故事,很有意思。何伟概括说,中国麦当劳餐厅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匿名性,你在这里与人谈事、搞“地下约会”谁也不会发现。这与中餐馆里的服务员老是走过来问你点什么菜不同,在麦当劳,你不用点餐,坐在那里,没人管你。
在书里,何伟这样描述:“人们占着桌子却什么东西也不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很多人总是在看书;下午,可以看见一大帮孩子在里边做作业。…冬暖夏凉,还有单独的卫生间。”
我觉得何伟的观察是非常细腻的。麦当劳、肯德基到底为什么吸引人?他说的这些原因可能是很重要的。
餐厅怎么变成流浪人口救助站?
就在今年的7月初,媒体还报道过“海南一个16岁的流浪少女在肯德基住两个月”的新闻。这位自称“小草”的16岁孤儿,出生两个月妈妈就改嫁了,4岁时爸爸去世,奶奶养不活她,便辍学外出流浪。她在肯德基里捡别人吃剩下的食物,尽管有邻桌的食客嫌弃她,但是,谁也没赶她走。当记者表示要打电话给奶奶带小草回家,小草责怪记者说:“让你别打的,奶奶说了不让别人带我回家的,就是带回去她也养不活我。现在在这里(指肯德基)有吃有喝,许多小朋友也来这儿玩,我很喜欢这里。”
麦当劳、肯德基不是慈善机构,更不是流浪人口救助站。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私人所有的餐厅,他们却有规定服务员不能随便驱赶任何来店里的客人。实际上,和小草一样的流浪人口在麦当劳、肯德基“常住”的新闻出现过很多次了。
去年,《北京青年报》也曾经报道过类似的新闻:“未婚妈妈携女婴住肯德基两个月”。一对来自湖北大治的母女,携带者行李、推着婴儿车,住在北京一家肯德基餐厅的角落里。未婚先育的妈妈与家人闹翻,只身来到北京寻求帮助。两个月来,母女两个洗漱、睡觉都在快餐店里。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餐厅的工作人员并没有赶她们:“我们尽量不去影响其他在这里吃饭的人。”
在麦当劳、肯德基流浪、写作业、约会、密谈、纳凉、上厕所,在中国,怕是我们的公园也不具备这么多的功能吧?作为私人所有的快餐店,它的包容、开放、大方,是大部分中餐馆都没法效仿的。这或许正是我们“犯贱”喜欢它们的原因。
麦当劳肯德基作为公共空间
可以这么说,麦当劳、肯德基,最大的特点不是它们的食物。话说它们的食物,无论中外,都已经臭名远扬,而是它们创造了一个像公园那般的公共空间。它们是私人所有,但是,每个人,无论穷富,都可以自由出入。
它们容留无家可归之人,也为内急的人提供免费的方便之所。你甚至不需要点餐,只为享受这里的空调或暖气。这里没有刺鼻的气味,它是干净的、装饰统一而不失现代。这里也是匿名的,你不需要理会任何人的目光,无需拘束、不安,或坐或站、或打盹或发呆。
一般而言,所谓的公共空间,指的是一个城市里居民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体育场,或者图书馆等。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平等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互动包括大妈们跳的广场舞和宏达的政治集会。但是,说实话,在中国,城市里公共空间的缺乏,一直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否则,大妈跳广场舞也不会引起那么多的争议。
一点程度上,麦当劳、肯德基正是添补了中国公共空间的空缺。当然,你也许会说城市里的新华书店、以及各类大大小小的私营书店也有这样的功能,还有大型的购物商场以及文艺、小资或高档的咖啡馆也是如此。但是,细想想,或许只有麦当劳、肯德基才是最平民化的公共空间吧。去书店,没一定的文化,去那里很不自在,逛商场,没钱你逛什么商场啊,小资咖啡馆,昏暗的灯光下,会让流浪汉住两个月吗?
这是一件悖谬的事情,麦当劳、肯德基本质上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人空间,但却担当着部分中国人公共空间的功能。实际上,上个世纪70、80、90年代,麦当劳分别进入香港、台北、北京的时候,正是以顺应当地人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为发展策略的。亚洲的餐饮文化久负盛名,被西方人称为垃圾食品的汉堡包怎么打入亚洲市场?靠的正是这明亮的干净的店堂。相对于中餐馆刺鼻的气味、苍蝇乱飞的就餐环境,这里要好太多。
快餐厅变成慢餐厅
现在,麦当劳肯德基的餐厅里,还有为孩子们准备的游乐园,当孩子说“我要吃麦当劳”的时候,估计是想去店里的小游乐园里玩。另外,它也不仅是个游乐场所,它曾经还是一个教育场所。公共场所人多的时候要学会排队、克制、低声的交谈,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以及自己打扫餐后垃圾并送到垃圾箱,都曾经在麦当劳、肯德基一次次上演。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麦当劳肯德基的理解,我们都是人云亦云的。过去,西方的社会学家们把“社会的麦当劳化”,当成是马克斯?韦伯关于未来世界理性化预言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它意味着标准化、可计算性、预测性和可控制,是未来冰凉的铁笼时代的象征物之一。美国社会学家瑞泽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一度是这种观点的经典之作。
但是,通过细致观察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所谓的“社会的麦当劳化”对于中国而言是无的放矢的。这些在西方的“快餐厅”到了中国早已经变成了“慢餐厅”。可以说,在中国,去麦当劳肯德基吃的不是东西,吃的是一种对于公共空间的渴望和需求。
原标题“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去麦当劳肯德基?”
出处:千龙网 发布日期:2014-07-29 作者:曾炜 责任编辑:梦圆 浏览次数:1107
篇后:期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拥有更多的自由的公共空间,而不是只有文中提到的那两家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