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开缺口 微光照进来
1999年我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了我的母校——一所乡村中学。我的很多老师变成了同事,也有十几个同学也变成了同事。在那个还实行分配的年代,我们端着“铁饭碗”教书。记得在那儿教书的七八年时间里,我们很少很少有什么教研活动,大家也都不读书。老教师基本靠经验在教学,新教师也不进取,把更多的业余时间留给了谈恋爱、闲聊天。那几年,我有些另类,遇到优质课就讲,找到仅有的报刊杂志《河南教育》《教育时报》来看,晚上喜欢听着音乐写日记。在今天看来,正是当年别人眼中的那点另类没让我真正的迷失自我。
虽然讲过不少公开课,也从学校讲到乡里,又从乡里推到县里,接着参加了市优质课比赛,但整个过程基本是孤军奋战,没有集体备课、磨课、共同教研的概念。也许是成长意识没有完全觉醒,孤军奋战的我也不觉得苦闷,但是看到市里的老师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我也是羡慕之至,有时也会特别不甘。莱昂纳德·科恩说:“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也许我内心的苦闷与不甘,驱使着我逐渐在沉淀,也慢慢发生着改变。
2008年,我从农村学校以总分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进市直一所学校——昆吾小学。来到这里,我像是井底之蛙跳出了井口,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的校园正在打造书香校园,校领导带领我们阅读,并鼓励每位老师开通校讯通博客。我这个网络“小白”也“被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博客圈里面“潜水”,看大家的文章,尤其是被推荐到首页的优秀博文。看得久了,也就有了写作的欲望,起初在电脑上,我用“一指禅”来打字,我以蜗牛般的打字速度上传博文,但是,在那样的圈子里,我汲取了很大的力量,一直坚持下来。
在校讯通博客圈中,我知道了全国新教育首届十佳校长薛志芳,知道了新教育首届年度人物张硕果老师,知道新教育榜样教师听雪(党玲芬)老师,也正是从他们的文章中,孤陋寡闻的我才知道新教育。在博客中阅读时间久了,我渐渐地发现,很多“博腕儿”都是接受新教育浸润的老师,他们的成长力很强,成长速度很快,像侯长缨老师、程新梅老师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师的内驱力、成长力来自于阅读和写作。我也尝试着沿着这个成长路径行走,开始阅读和写作之旅,并且和学生、家长一路同行。我们的班级曾连续八届获得河南省校讯通“书香班级”称号,班级里也涌现出大量的“阅读之星”“书香家庭”。在这个圈子里,我学到了太多,但当时的我不明白这就是专业交往,正是这样长达十年左右的专业交往,让我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但是,那时的我还不敢展示自己,一切的成长类学习似乎都是被动的,为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直到2023年元旦,我看到新网师招收学员的公告,我再次“心旌摇动”,对新网师的向往更强烈了。之前听说新网师汇聚的都是精英教师,管理制度虽然靠大家自觉遵守,但是要求非常严格,作业标准也很高,大家都“卷”得特别厉害。我怕自己能力不足,自律性不强,始终跃跃欲试,而每次都是裹足不前。2023的新年,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突破自己固有的懈怠、胆怯的思想,挑战自己,逼自己一把。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到:不能自发地作为,不能表达一个人真正的感觉与想法,以及因此而必须做作虚伪,这些都是感到自卑与懦弱的根本致因。这一年年初,我找到了始终不敢突破自我的原因,然后行动起来了——加入新网师,报名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师专业阅读与写作》课程。
二.敞开心扉 生命亮起来
加入新网师,通过几次学习和群里的交流,我发现自己悄悄地变了,其中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以前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封闭,究其原因还是自卑心理在作祟,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不敢展示自己,不敢主动加优秀老师好友,不敢主动请求做事,唯恐自己做不好。
渐渐地明白,不论做得好不好,先要做起来。不是等事情完美了再着手去做,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变得完美。这也是新网师人常说的“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因为我渐渐地打开心扉,于是就有光照进来。我主动加入了好几个学习共同体。我主动承担了橡果书院第16期主题活动——新年共读书籍的主持工作。别看这小小的改变,若在以前,我是不敢承担的。而这次我是因为记住了新网师流行的一句话“承担即成长。”迈开这最初的一小步,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质的飞跃。
我还报名了张文质教育写作班,在写作班我有幸聆听了张文质老师、钟杰老师等一些老师的专业写作指导,并撰写了2500字的作业《用心书写生命故事》,作业发出之后,收到班主任陈老师的信息,说作业写得特别棒,准备向公众号推荐,当得到老师对作业认可的时候,我兴奋之余,想到更多的是,用心去做,就一定能比预期做得更好,就这样,我的自信心也一点点增强,阅读和写作的动力更足了。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说:“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它强调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反思,以及学校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钟教授强调“实践智慧”,我的理解是需要我们有智慧的实践,在此基础上,不断反思、合作、交流,才会有实践的智慧,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在新网师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我找到了发展“实践智慧”的路径,阅读学友的置顶、精华文章,学习他们的写作方法,从他们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在群内多展示、多交流。
在专业交往方面,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每天提交的写作作业打卡。每天打开“小打卡”,在教师专业阅读于写作圈子里阅读大家的优秀作业成为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享受。向东进、郑小琴、苗满红等老师,都已经到了将近退休的年龄,但是他们笔耕不辍,用心做教育,享受教育之乐。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面对这样的学友,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职业倦怠。
我们的组长王晓娟老师治学的严谨,看待问题视角的独特,研读问题的深邃,让我折服。本来她的工作已经特别特别忙了,可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她又额外组织讨论活动,当她发出研读三篇文章,让学员报名的时候,我鼓起勇气,第一个报了名,所以获得了让大家共同指导我的机会,我倍加珍惜,更觉得特别荣幸。
4月8日晚我们在“教师专业阅读与写作”课程群众“以文会友”,一起共读共研:210567苗满红《为生命注入光芒》,230670卢亚萍《我的进步》和我的《写作路上的N个锦囊》三篇文章。我们从题目、开头、文章结构以及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研讨。在心与心的交互中,在思维的碰撞中,重构我们大脑中写作的认知结构。在我们的组长王晓娟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思考、批判,因为第一次研讨,难免有的老师会使话题“跑偏”,王老师就及时把他们拽回来,一个多小时的研讨让我们对写作的认知更清晰了。
平时,我也经常把我公众号的文章发到我们的新网师班级群,会获得老师的点赞,同时也有老师指出文章的不足。经过两个多月的刻意练习,我的写作水平也有了一些提高。我坚持打卡,其中有6篇置顶,12篇精华文章。我的前三次作业也获得了两次优秀、一次良好,这种被看见、被认可的成就感鞭策着我,不断前行,努力坚持。只有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是新网师这个团体给了我成长的力量。
在这样的专业交往中,我们没有对现实的抱怨,没有对忙碌的推脱,没有无端的牢骚,有的只是向内求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断省察自己,精进自我。我们通过阅读和写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提升自己的职业幸福。在日常阅读群和外出学习时的共同体中,我一改往日太过腼腆的状态,主动添加一些经常在群里发文章和活跃的老师,我更“勇敢”地加一些优秀导师的微信好友、关注他们的公众号,通过多种渠道向他们学习。比如我添加了锐意进取的王弯弯、何蕊、郑小琴等老师的微信,他们的执着影响着我;我添加了王彩琴、李冲锋、郑建业等大导师的微信,他们从专业的高度给予我引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大改变,敢于冲破自卑,逐渐靠近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