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奇葩说》被詹青云圈粉了,詹青云是位哈佛法学院女博士,今年的“新奇葩”。
但她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惊艳了,一上场就把“老奇葩”的马剑越辩得毫无招架之力。她的思维逻辑和激昂的辩论节奏,时时引经据典,为今年的《奇葩说》添加了不一样的辩论风格。
我常常觉得她的论点是带着些许英雄气概的,很大气。
有一期特别清楚,主题是:如果有一种忘情水可以忘掉所有悲伤,你喝不喝?
她说,“没有伤悲,就不会有慈悲”。
她用了裘千仞没有杀郭襄来报仇的例子,简直太妙,也太符合我对她的英雄气的感觉。
引用赫胥黎《美丽新世界》“我不要舒适。我要诗,我要真实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我要求受苦受难的权利。”
她又说,“那曾经使我悲伤过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过的一切。”
除了大气,又充满了对世界的大爱,我真喜欢这位女博士。
2.
我从小就是用学习成绩碾压四邻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学得好不如干得好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于是,高考一结束,似乎我的传说就结束了,女孩儿们的战场被转移到怎么能“嫁得好”这件事情上,读书不读书变得特别不重要了,甚至,“多读书反而会变得怪怪的”。
后来,更出现了“女博士是第三人种”类似说法,一说起读博士,邻里之间常常露出真心劝阻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多读书、高知被当作洪水猛兽,泯然众人才被当作处事原则?
我觉得很悲哀。
读书这件事情,是个很难即时获取报偿的事情,但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在时间的长河里,会慢慢显出巨大的差距。
例如詹青云和马剑越,后者便会像美丽的花朵,说枯萎就枯萎。而詹青云的思维逻辑和精神高度,却让人忘却其他,听她的输出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这样的女生像是茶,入口回甘,令人难忘。
3.
在中国,虽然如今我们正进入知识付费的时代,但还远远不够,知识产权在我们的国家是非常不值钱的。
其实我们一顿饭或者一杯咖啡的价钱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宁愿多喝一杯奶茶也不愿去买一本书,就算要买也会喜欢免费的方式。
我们还没有对知识最起码的尊重。
把读书当作习惯的人,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一定会有所提升,我们都知道的彭小六就凭着读书这项技能从一个二线城市普通的程序员成为如今的写作大咖、读书方法讲师,完成了认知、思维、甚至阶层的跨越。
当然了,并不是说读书才是唯一认知世界的方式,但我想读书应该是最省事儿效率最高的提升自我的方式。一本书,可以让你跨越时间、空间,甚至跨越生死界限,与最优秀的人们对话,这是在日常生活圈子里完全无法接触到的人群,他们会给与智慧、给予指引和信仰。
不读书当然可以过生活,也可以很开心,但如果要追寻读书与不读书的差距,我想就在于当你爱上读书之后,你的心会变得更开阔,你的维度会提高,格局会打开,你会充满力量,你会尊重知识。你会尊重包容一切读书或者不读书的选择,你会认为不过是不同的方式,而不会相信简单粗暴的规则,更不会单一地以自己狭隘的视角揣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