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该不该打回去?该怎么安慰孩子,这是让许多家长苦恼的问题。孩子被打,作为家长的可能会生气,但更多的是心疼孩子,怕孩子吃亏,以后可能会经常被欺负。
其实,孩子与同龄人的互动,都是在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帮助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如果我们用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是不是就不会计较当下孩子“被欺负”“吃亏”了?相反,我们可以把这当成是一次教育机会,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我认为,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和表达自我意愿,其实比让孩子打回去更加重要。
那么,面对孩子被打的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一、“打回去”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我的孩子被打,我是不会叫孩子打回去的。一来,叫孩子打回去,其实是教孩子“以暴制暴”,但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你教孩子打回去,对方也不依不挠,这样容易形成双方对打的局面,会更不好收拾。教孩子打回去,其实也是破坏边界的行为,就等于给孩子传输这样一种观念:别人的身体也是可以破坏的。这样不仅当下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孩子价值观的错乱,是得不偿失的。
二、比起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保护
不打回去,并不意味着懦弱。有时候我们会担心,如果孩子被打了,不打回去,会不会让别人觉得我们孩子是好欺负的,然后就一直欺负他呢?
不鼓励孩子打回去,但我们可以教孩子学会正当防卫,面对伤害时,要坚决说不,用言语捍卫自己的权利。
比如,可以这样做:
“不要!不行!不可以!”——这是最早期的正当防卫的话语。
“这是我的玩具!”——遇到被抢玩具时可以这么说。
“打人是不对的。”“拿开你的手”——遇到被打时可以这么说。
当孩子用坚定的态度明确说出:“你不要推我!”“你不要打我!”时,相信对方会被这语言镇住,从而停止手中的动作。
在教孩子使用语言保护自己的这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任何时候我们都有捍卫自己身体的权利。
遇到伤害时,坚决说不!
三、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宽恕
在孩子经历这些事情后,我们作为家长的,最重要的是及时帮孩子疏导情绪。比如说:“刚才那个小朋友也想要玩那个转盘,但是他没得玩,很生气,就打了你。你觉得很委屈是不是?”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抒发情绪。
然后及时安慰孩子,“是不是应该轮流玩,或者问下能不能让我玩一下,而不是打人,对不对?我们以后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也是要等别人玩完之后才能去玩,是不是?”这样一步步帮孩子回顾这件事,并引导孩子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需要如何处理。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并学会宽恕
比如事后回顾时,可以这样对孩子说:“他只是很想玩,但却用了错的方式,其实也并不是故意要打你了,你可以原谅他吗?”这样其实也是在教孩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是合作,能友好地与人相处就尽量选择平和的方式。毕竟,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
有时候孩子在外面玩,难免会和其他人有矛盾,如果是我们的错,该道歉的就带着孩子道歉,让孩子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是对方的错,这时,对方道歉了,自然很好;如果对方没有,那也没办法,我们总不能强迫别人。这时我们就要主动帮助孩子梳理情绪,让孩子释怀。
四、平时教育中要保护孩子的物权意识:先自私,后分享
物权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属于你的东西,只有经过你的允许,别人才可以拿;同样的,你想要别人的东西,也需要经过别人的同意才行。
有时候,别的小朋友拿了,或者碰了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孩子出现哭闹的情况时,我们要予以理解:那是孩子在自己的物权受到威胁时的正常反应,是自我防卫的本能。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不要强迫孩子分享。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东西,可以自己决定是否要分享,决定权在自己手里。懂得分享的孩子在社交中固然更受欢迎,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可以在生活中慢慢引导。
比如平时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叫孩子帮忙拿东西给家人;有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适当地引导孩子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轮流玩。
本文部分参考和引用以下书籍:
《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大J,中国妇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