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他写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开篇提到:“真正的绅士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喋喋不休的谈论自己的健康方法”,并且他说自己不是真正的绅士,所以写了这本书。而我也不是真正的绅士,所以我也写写自己对跑步的看法。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身边的同学朋友很少有长得胖的,大多都很瘦,夏天光着上身,晒成黑炭似的上身肋骨清晰可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身边越来越多即使穿着衣服也照样能看见游泳圈的人(包括我自己),不禁让我认真思考起这个问题。最近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也许给了我答案。最近晚上下班回家,进了小区之后发现会有特别多的孩子在互相打闹,你追我赶,玩的一身劲,而小孩子的父母要么站着不动要么坐着不动,反正就是不动。也问过很多人为啥不运动,理由无非就是白天工作太累,没有力气锻炼,回家做饭吃饭洗碗,然后最舒服的事情就是将自己陷进沙发里,或者躺到床上,久而久之,任你之前是小鲜肉还是小仙女,都得变成中年油腻男女。小孩子整天没什么操心的事情,浑身有用不完的精力,出门不管干嘛都是连蹦带跳的,消耗得多,自然不容易长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做的事越来越多,运动也就越来越少。而很多人捏着自己的“游泳圈”也会想说去做点运动,但是都坚持不下来,无论开始兴致勃勃准备的运动鞋还是健身卡,最后都躺在角落里默默哭泣,无声控诉着主人的薄情。
大多数人开始减肥选择的运动都是跑步,无他,比较简单,只要有一双运动鞋就可以了,然后第一天跑步就往死里跑,一顿跑之后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把自己感动得要死,急忙发个朋友圈记录自己流过的汗水并且立个flag,今年减肥一定成功。第二天早上起来腰酸背痛想放弃,但是一想到自己昨天才立的flag,不能这么啪啪打脸啊,于是晚上咬着牙又跑了一趟,结果第二天起不来了。于是心安理得的选择放弃,安慰自己说,身体第一,不能为了减肥把身体搞坏了,这样就本末倒置了,于是心里的负罪感瞬间消失于无形。隔了一段时间有朋友约着跑步,一想起上次跑步那惨痛的经历,连连摆手,跑步太累还没什么效果,不如一起去办张健身卡吧,然后去了两次.......如此循环往复,减肥之路没有尽头。而坚持不下来的根本原因都是源于人贪婪的本性,想一口吃成个胖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胖子也不是一口吃成的,减肥自然不是一两天就能成功的,我们如果选择跑步作为减肥的方法,那么在之前从来不跑步的这个事实面前自然不能一开始就跑得太多,身体会抗议,会罢工,违背了自然规律,再强的意志力都没有用。一定是循序渐进,刚开始的几周先走起来,不要跑,告诉你的身体,给她一个你要准备运动的信号,让身体适应适应,然后满满可以走跑相结合,先多走少跑,然后少走多跑,逐渐增加跑步距离,最后彻底只跑不走,这个过程可以有个半年时间,等身体彻底熟悉跑步之后,相信我,你会爱上跑步,你跑步会上瘾,跑步会让你欲罢不能。刚开始的距离我建议是5公里,不要多。我们在选择跑步距离时很容陷入幻想模式,会想既然要减肥,每天多跑点减的不就更快点吗,就选个十公里吧,肯定比五公里效果好。但是要注意,这只是理论上,理论之所以是理论,如果无法实现,自然没有任何意义。纸面上的十公里固然好看,但远远没有每天跑个五公里要来的实在。我们不妨把目标定得简单点,每天都去做一点,不抱太多希望,时间自然会给我们满意的回报。村上春树在书中还说到:“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种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我深以为然,我觉得不仅跑步如此,做什么都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