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是从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在哏都完成了学业,直到现在在读的大学。
我妈是三年级的文化,我爸是六年级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从初二开始,家里就不再有人能够辅导我的学习了。
而家里的经济条件制约着我上不了任何收费的辅导班。
我说这一切,只是想告诉大家,我在学习上是独立的。
02.
高三,注定着疲惫,不仅是肉体上的。
在学业上帮不了我忙的妈妈尽力在饮食上满足我,但连我厨艺都不如的妈妈只能说很用心。
高考那两天,是我最舒服的两天。来回考场都打的,伙食尽量买着吃。
我不敢让他们接我,习惯了独立的我怕在他们面前不习惯。
03.
高考出分之后,就是报志愿。
所有的信息,都是我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我不想让父母帮我打听消息,因为真相是他们所获的信息作用很小。
录取通知书下来之后,我着手准备所有的东西。
报道的前一天,我决定让我妈跟我一起去。
04.
前天看到人民日报的题目《上大学还有父母送,丢不丢人?》,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咪蒙发的呢。
拿一个情景来说,过年回家,我总是看到我妈眉飞色舞的向别人讲起她跟我去大学报到时的景象,而这对于村里的人来说,真的很值得听。
在这个考到三本都要摆宴的村里来说,我妈的所作所为已经算是很谦虚的了。
所以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不丢人,因为我妈很开心。
05.
对于很多的父母来说,孩子上大学,意味着在将来的几个月中都不能听到自己的孩子说话。
中国人向来讲究一种叫仪式感的东西。婚丧喜庆,搭个台子,摆上几桌宴。
而送孩子上大学报道何尝不是一种仪式呢,是孩子即将独立的仪式,也是父母离开孩子的仪式。
或许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不算是什么,但对于拿相机记录孩子每一刻的父母来说,这太值得纪念了。
对于即将大学报道的孩子,我想说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