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从凌晨到中午,雨一直在下着。
后天就是清明节了,这雨下得真是应景啊。
唐代大诗人杜牧有诗《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在上小学时就已经背诵的滚瓜烂熟了。杨柳、青苗、翻飞的春燕、水牛背上的牧童手持长长的竹笛,远处的杏花村酒馆,都在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现在,清明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今天午餐时,一起就餐的同事提出了一个问题“清明节是纪念哪位古人的?”
嘴快的一位同事说是纪念屈原的。哈哈,纪念屈原的是粽子节-端午啊。
我也一时语塞,才意识到过了这么多年的清明节,却从来没有注意清明节的来由。
真是生活的稀里糊涂啊。
赶紧从网上问候度娘,找到了答案。
清明节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时节,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相传有这样一个典故:春秋晋国的重耳受到晋献公的妃子骊姬的迫害,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派人多次去请介子推,介子推却不愿见他。重耳后来多次登门相邀都没能见到介子推,为逼介子推出来,他将介子推家的院墙推到,却发现介子推已经背着老娘躲进了山里。有人建议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来。但山火过后,搜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死在了一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 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谕全国,每年这天禁烟火,只吃寒食。
来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着素服徒步登山祭拜。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已经生出新绿,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给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